本报杭州8月26日讯(记者 朱馨 通讯员 孙湫词) 远在东太平洋上执行第20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今天传来好消息。科考船于8月23日、24日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两处海底热液活动区,这是我国继2007年在西南印度洋首次发现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之后,第二次自主发现新的海底热液区,也是世界上首次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
据此次科考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海洋第二研究所陶春辉博士介绍,海底热液活动普遍发生在大洋中活动板块边界以及板内火山活动中心,被称为人类认识地球深处活动的窗口,而海底热液活动区中类似“烟囱”的热液硫化物(一种矿藏)就格外引人关注了。它的成因是这样的:海水从地壳裂隙渗入地下遭遇炽热的熔岩成为热液,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溶入其中后从地下喷出,被携带出来的金属经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这时再遇冰冷海水凝固沉积到附近的海底,最后不断堆积成“烟囱”。在“烟囱”的周围,生活着许多耐高温、耐高压、不怕剧毒、无需氧气的生物群落,这些生物群落有助于科研人员研究极端环境下生物的生存进化方式以及生命起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