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意韵悠长的人类学
· 圆梦以后的“永恒追求”
· 找准创业创新的着力点
· 节能建筑缘何引起高度关注
· 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 漫画
· 制度选择文化
· 长三角区域发展模式的新探索
· 改革开放30年,创造多少个“第一”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长三角区域发展模式的新探索
郁鸿胜
  国务院近日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表明,中央已经将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列入了国家战略。这对于长三角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长三角面临着世界范围的产业转型和转移的重大机遇,但是也受到了深层次矛盾的制约。因此,通过二到三个五年规划的艰苦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和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是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这需要深刻理解服务业发展“两个面向”的基本内涵,即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和面向民生的服务业。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服务对象是国际先进的制造业,其发展路径归纳起来,就是要依托长三角共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如旅游、广播影视、邮政、电信、文化、体育、创意产业等,服务能级应该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需求相一致。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目标是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需要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引领功能,提升南京、杭州等特大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支撑功能,增强基础好、实力强的若干大中等城市经济和社会的集聚功能,建设具有城市连绵带区域优势的中小城市的网络功能,形成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所构成的城市群等级规模体系。

  长三角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快前行。在交通运输体系上,要打破行政区划体制,大力发展城际轨道交通,这对形成长三角区域同城效应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构建分工合理的港口物流体系,加快建设中心枢纽港、干线枢纽港、一般枢纽港、地方性港口等层次结构合理的港口群体系。要构建现代国际航运服务业体系,以高端服务为重点,形成长三角区域层次分明的航运服务业体系。

  长三角地区社会事业发展,重在教育、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这就需要尽可能取消阻碍人口转移就业的政策制度,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外来人口的综合服务和管理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而加大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的属地化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要保障他们同等受教育的机会。由于长三角区域人口的流动加快,必然会提出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跨统筹区转移制度的探索,制定参保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衔接等方面的政策,是一项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任务。

  长三角区域制度合作面临着新挑战。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就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的产品、技术、产权、人才等市场。统一市场建立的前提,是建立长三角区域统一的准入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市场准入和质量互认制度,建立共享的信息平台。应该看到,长三角目前还有许多阻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政策、法规,需要各级政府着手修订和清理。同时需要有新的规范性文件、政府规章及时出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创新和突破。长三角区域有数十个特大城市、大城市,有上百个中小城市。长三角地区的小城镇是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和网络区域。将有实力的城镇,赋予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权限,把它们作为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来规划和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长三角区域一方面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与区域土地供应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加大闲置土地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发展也需要大规模开发城市建设用地。为此,在长三角区域内,在总体上建设用地不增加和农用地不减少的前提下,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方法,实行占补平衡,对于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具有制度创新的典范作用。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长三角区域发展模式的新探索 郁鸿胜 2008-8-26 浙江日报000112008-08-26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