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对家的一点思念,在离别时变成了留恋。再见了,那个每天笑盈盈地给记者们泡咖啡的小妹;还有那个在新闻中心安检口一脸严肃而又彬彬有礼的小伙子,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若干年后,也许奥运赛场上的风云早已在我脑中消散,但他们,我依然记得。“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非常出色,我想在每个人离开北京的时候,都会对这些志愿者十分留恋。”伦敦奥组委执行主席保罗·戴顿这样评价。志愿者的形象就是奥运会的形象,老百姓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中国的形象。而这些志愿者不仅是给游客和观众带来了温暖,他们最大的贡献就是用笑容和热情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中国人,让人人都争当志愿者。
一天下午,我约了一个篮球教练做专访。坐在我们身边的是一对母子。五六岁的儿子为即将去看棒球赛而兴奋得手舞足蹈,妈妈则无助地翻看着地图,为怎么去棒球场着急。“你可以坐地铁到五棵松下,棒球场就在篮球馆旁边,但要留意一下出口的指示牌,免得多走路。”这位教练主动提供帮助。“你看那些志愿者多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他们,帮助身边的人。”于是,素不相识的两桌人就这样友好地交谈起来。“那里是露天的,比较晒,最好戴顶帽子”,“小朋友,你现在得保存点体力,等会去球场还要喊加油呢。”几句叮嘱,让顽皮的小男孩安静了下来,离开的时候他喊了好几声“谢谢!”
这些日子,当我在地铁里抬头看站牌的时候,身边的北京乘客会问我想去哪里;当我在雨中等待进馆安检的时候,后面的观众会把伞伸过来,分我一半……人人都学志愿者,人人都乐于助人。这是奥运会留给北京,留给中国的最大财富。
(本报北京8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