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最后一名观众,再把3万多平方米的场馆清理干净,已近晚上10点。
负责老山自行车馆“观众服务区”的浙江奥运志愿者,像凯旋的战士,踏上了当天最晚一趟开往驻地的班车。
他们轻轻地把身体靠在座位后背上,一整天,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躺下来休息。有的志愿者舒展开双腿,好让站了10多个小时、酸涨的腿脚能够缓上劲。
哪怕再累,胡杨这时都会组织大家唱上几曲,或是即兴组织一个赛歌会。歌声响起,再多的疲劳也被抛到九霄云外。他的大嗓门很有感染力,让人感受到一股青春的力量。
“这点辛苦算不了什么!”这名来自浙江大学的志愿者对记者说,参与北京奥运会不光是荣耀,更多的是当祖国承办一届全球性的赛事时带给每位志愿者的责任。“这份责任感是持久的,需要我们从头到尾地坚持下去。”他说。
来北京做奥运志愿者之前,朱潇婷有过一番心理斗争。
去年底,当奥运志愿者第二轮选拔的通知送到她手上时,离考研仅剩下最关键的20天。一家人商量后都不赞成她去参加面试。
“真傻,”一个要好的朋友劝她放弃志愿者,“考研关系到你今后的前途啊。”
“可是,做一名奥运志愿者一直是我的梦想。再说,能在上万人中获得一次面试机会多么不容易,在社会需要你做贡献时,怎么可以只为自己打算?”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朱潇婷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她连夜把奥组委寄来的笔试题写完,并上网下载与奥运有关的知识进行复习。由于准备奥运志愿者花费了大量时间,朱潇婷考研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最终与自己心仪的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生活擦肩而过。
后悔吗?很多人问她。“不。如果说有遗憾的话,我想没有参加奥运选拔,也许我的考研成绩会更高一点。但是,为奥运服务是我一生都不会后悔的一次选择。”她对记者说,在志愿者这个团队里,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为奥运做出牺牲。她提到了姚继伟。
25岁的姚继伟今年刚大学毕业,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为了来北京做志愿者,工作不到半年的姚继伟向公司申请停薪留职一个月,这在公司里立刻炸开了锅。
有好心的同事告诉他:“现在工作不好找,你来单位没几天,就请一个月假,给领导留下的印象不好。”
还有同事给他算了笔经济账:“做志愿者,没有一分钱的报酬,还要自己贴钱。而停薪留职一个月薪水没了不说,又影响年终奖金,这一来一去,相差近万把块钱。”
然而,他不为所动:“我觉得社会给予你很多,你也应该付出,回报社会。”
“做一名志愿者是回馈社会最好的方式。”姚继伟说,很多年轻人现在都支持他的想法。记者了解到,虽然我省最终只有80人被录取为奥运志愿者,20人为残奥会志愿者。但是,自去年1月开始,报名人数超过1.4万人。
事实上,中国新一代独生子女身上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不逊于他们的长辈。近期北京一份主要针对“80后”大学生的社会调查显示,逾八成的大学生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更高比例的学生认为最能体现爱国精神的行为是关心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其次是热爱、保卫、建设自己的家乡。
一名志愿者说,“人们对独生子女的批评也许有些道理,但不可否认,我们这一代对社会责任有自己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