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同胞遇难、家园被毁、山河改观。
在地震发生后的100个日日夜夜里,13亿中国人心手相连,共度时艰。
8万多名同胞从废墟中被成功解救、9万多名地震伤员在第一时间得到精心救治、1000多万名失去家园的受灾群众在短短3月内便得到安置……
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因为我们决不言弃!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难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13亿中国人在大灾难面前的空前凝聚之力,已经被这24个字生动阐述。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重建路上的强大动力、也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思想财富。
8万同胞得救
据总参谋部报告,截至8月18日12时,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1486405人。其中,从废墟中抢救出幸存者83988人。8万多同胞被救生还,这样一种不放弃,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尊重每一个生命,还体现在第一时间对地震伤员的精心救治。地震发生不久,大量的伤员就迅速将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地医院挤满。医疗资源紧缺、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统筹全国的医疗资源,适度分流、转运、收治受伤群众。
据卫生部报告,截至8月18日12时,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542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已出院92533人,仍有1340人住院,其中四川转外省市伤员仍住院552人,共救治伤病员3813143人次。
力克次生灾害
堰塞湖、防疫、山体滑坡……在汶川地震发生后100个日日夜夜里,中国人通过科学预防、科学处置,坚持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原则,成功排除了一次次险情。
截至目前,在四川全省震后形成104处堰塞湖中,已有75处堰塞湖排险,17处基本排险,1处险情降低,3处正在排险,8处正在研究排险措施。
截至目前,在重灾区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9322处,使118万人走出灾害威胁的阴影。四川全省1997座震损水库的应急处置全部完成,无一震损水库在汛期中垮掉。
截至目前,四川省没有发生一起与地震相关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灾后无大疫的庄严承诺得到兑现。
1000多万人的安置奇迹
8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3个月之际,四川省政府郑重宣告,因地震房屋倒塌或严重损毁的1000多万受灾群众已经基本实现过渡安置。短短三个月,就让为相当于世界上一些国家人口总数的人群找到了过渡居所,这一速度堪称奇迹!
5月26日,党中央作出“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的决定。27日,国务院明确提出:“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州),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国家明确,由18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重灾县(市)。
集中全国力量支援灾区重建,这正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再一次生动实践。对口支援机制确定后,为灾区人民建设尽可能多的活动板房成为了援助省(市)的第一要务。
三个月时间里,在四川六个重灾区3400余个板房安置点上,共有近十万活动板房的援建队伍挥汗如雨,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建起来了供居住的50万套活动板房以及近10万套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
“尊重科学”领路救灾与重建
“尊重科学”四个字,被胡锦涛总书记归纳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内容之一。实际上,“尊重科学”的态度贯穿了这100天救灾与重建的始终,也必将成为地震灾区未来重建的根本性原则之一。
科学重建,法制保障!6月9日,国务院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为灾后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恢复重建等不同阶段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法律依据。
“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三个尊重”凸显地震灾区重建“标本兼治”的长远策略。
8月12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布,向国内外各界人士,特别是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征求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
截至目前,四川全省规模以上受灾工业企业已有93.4%恢复生产;四川农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大灾之年小春仍然略有增产;四川通过搭建帐篷和板房商店、建设应急市场和流动商店等措施,灾区商业网点过渡性恢复已达92%以上。正常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复。
新华社记者 海明威 冯昌勇
(据新华社成都8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