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上视野最开阔的区域——驾驶台窗前,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李志军教授目光凝重。虽然已经到达北纬80度,但眼前只有延伸到天际的支离破碎的海冰,而5年前的同一时间,这里完全是一片冰封的海域,雪厚冰坚。
自从正在执行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驶入北极圈以来,李志军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协助驾驶员寻找到一块厚度与硬度适宜的大面积海冰,让“雪龙”号得以停靠在冰的边缘,运送科考队员到冰上建立冰站,进行海洋、海冰、大气的联合考察作业。
8月14日,“雪龙”号获得的卫星云图显示,北纬76度36分、西经160度26分有一块面积约78平方公里的海冰。科考队紧急决定,如果条件允许,就在这块海冰上建立冰站。14日23时15分,直升机起飞。
50分钟后,直升机降落在位于“雪龙”号船尾的飞行平台上。李志军走下飞机,对充满期待的科考队员摇了摇头:“冰太薄了。”
8月17日,“雪龙”号驶入北纬80度海域。上午8时40分,李志军再次随直升机出征,在“雪龙”号周围方圆50公里的海域上空盘旋一周,视野所及仍然是大面积当年冻结生成的海冰。薄冰覆盖着海面,似乎用手指轻轻一碰就会破碎。
眼前的冰情让长期从事海冰研究的李志军颇感心焦。回忆1999年中国第一次北极科考时,“雪龙”号行驶至北纬70度附近即遭遇坚冰掉头南下。2003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时,虽然海冰厚度与硬度大幅下降,“雪龙”号也只航行至北纬80度即建立冰站。
“正如多国科学家所预言的那样,全球变暖正在使北冰洋海冰以令人震惊的速度融化,反过来,北极海冰减少也必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李志军忧心忡忡地说。
建立冰站并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观测是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的一项重要使命,为了寻找到适宜作业的海冰,“雪龙”号目前已越过北纬80度,继续向北挺进。
科考队组织队员们预测“雪龙”号此次航行可能达到的最高纬度。不少队员猜测此次“雪龙”号可能航行至北纬90度,也就是北极点附近才能找到合适的海冰。李志军则企盼着,这个预言不会成为现实,因为北冰洋海冰若果真以如此快的速度消融,那对于人类和地球来说,都不是好消息。(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