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杭州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打工的四川籍民工唐明回了趟江油市的老家。在“5·12”大地震中他家老房子都倒塌了,“幸亏有拱墅区对农民工的帮扶政策,区慈善总会特地送来了3000元钱,我这趟就是拿钱回家重新盖房子的。”
像唐明那样,在这次大地震中老家受灾的还有10位其他企业的农民工,当他们身处困境时,正是杭州拱墅区推出的农民工长效帮扶机制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雪中送炭:急难重病时有“全覆盖救助”
拱墅区现有外来务工人员30余万人,占总人口的50%以上,他们在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医疗难、子女就学难等诸多问题。“特别是那些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宽裕的外来务工人员,一旦患重病或遭遇重大变故,会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拱墅区民政局副局长莫善福告诉记者,过去由于缺乏针对农民工的长效帮扶机制,只能特事特办,有的通过媒体报道来救助,不仅不规范也不够及时。
对此,区民政局今年4月推出了“一倾斜四延伸”的“全覆盖救助”工程。“一倾斜”即向老、幼、病人群倾斜,“四延伸”即向农村困难村民延伸,向农民工延伸,向突发事件领域和向边缘困难家庭延伸。其中把农民工纳入帮扶救助范围是该区的一大创举。规定只要是杭州以外户籍、在本辖区居住1年以上,并与辖区企业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在合同期内因灾害、疾病、工伤等原因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都可以申请大病医疗救助或生活困难救助,最高金额一次可达1万元。
在杭州宝顺箱包有限公司打工的江山人张水英几年前被查出患有尿毒症,每星期要做3次血液透析。巨额医药费不仅花光了全家积蓄,也让她失去了继续生活的勇气。企业所在的祥符镇工会获悉她家困难后,立即向区总工会、区民政局提出申请,经过迅速审批,两笔分别为6000元和4000元的救助金先后送到张水英手里。当得知只要家里还很困难、可以继续申请救助时,张水英眼里流出了激动的泪水:“像我这样基本没什么劳动力的农民工,区里还这么惦记着,说再多感谢也不够啊。”
据区民政局统计,像张水英这样获得及时救助的农民工至今已有18位,区慈善总会先后拨出救助金5.7万元。
未雨绸缪:“六个一”送健康更送保健意识
农民工遇到特殊困难固然有“全覆盖救助”,但帮助他们提高保健意识、防患于未然,更具意义。拱墅区总工会在调研中了解到,一半以上的农民工为了省钱,“小病不治”导致“大病吃苦”。
去年8月,区总工会与区卫生局一起推出以关爱职工健康、提高保健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送健康活动。在今年春节期间和“三八”节期间,为广大农民工开展免费健康体检,送上了价值超过55万元的健康体检卡。还特别加强了对企业职业病防治的指导,普及安全生产知识。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除了阶段性开展送健康活动外,区总工会还就近聘请了100位医务工作人员担当100家企业职工的健康顾问,力所能及地为企业职工建立起长期的“健康档案”。大关上塘地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钱毅医生就是这么一位健康顾问,自从和企业结对以来,他每天都要接待五六位农民工,免费为他们测血压、量体温,提供各类健康咨询。“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当中患高血压的比较多,多数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偏重的口味有关。我打算写一份建议书,让企业一起配合宣传如何防治高血压。”安徽籍农民工李仰松高兴地说:“有了健康顾问,大伙儿有小毛小病都会去找钱医生,也知道怎么关心自己了。”
形成合力:多方资金供应和密集的救助员网络
为保证救助帮扶资金充实到位,拱墅区积极拓宽资金募集渠道,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出力出资,合力为农民工帮扶长效帮扶机制提供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区慈善总会结余资金约为1500万元,区总工会还有10万元左右的帮扶基金,再加上政府追拨的一些帮扶活动资金,使得“全覆盖救助”工程和送健康活动能持久有效地坚持下去。
区民政局还联合区总工会,以及各个社区、农村,织就了一张密集的帮扶救助员网络。仅在75个社区,就做到了每个社区都建有帮扶救助工作服务站,今年年底前还将在15个行政村都建起帮扶救助站。这些帮扶救助员和各级工会的干部们,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困难农民工的救助申请和日常生活情况,使得求助信息能及时、通畅地反映到区民政局和区总工会。 如果审批顺利的话,申请人最快当天可以领到救助款,一般情况下也只要3到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