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玉环县报道组 骆战红 阮挺峰 记者 苏靖) 加工各式制动器的玉环县凯凌集团有限公司综合生产车间,今年以来生产效率足足提高了一倍。秘密在于,一位员工在加工中心内部动了一点小小的“手脚”——增加了一把小刀具。
“凯凌”是一家生产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液压盘式制动器的企业,规模居同行之首。多年来,在大家的印象中,主要加工制动器泵体、钳体的综合生产车间中的这条“F01生产线”,必须由2台加工中心和几台机床组成。因为一台加工中心加工单件产品的时间是这些机床加工时间的2倍多,只有用2台加工中心与这些机床配套,才能按进度完成整个加工过程。普通技术人员陈超却在琢磨,在加工中心内部增加一把刀具,是否可以使一台加工中心干2台加工中心的活,相当于变成两条生产线。
按照陈超的设想,今年初公司向外定制了这把特殊的刀具,并对加工中心内部的工艺流程稍做调整。果然,加工中心加工速度提高了一倍,产品光洁度、精度也都能保证。生产报表显示,这项改动使得生产线日均提高产能21%,而加工次品率降低了36.7%。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 工人的工作时间由原先的10个小时改为7小时,在工作强度降低30%的情况下,工人人均工资反而增加了40%多。每月还能省下近万元的设备折旧费、维修费及电费。陈超本人也获得了重奖。
这项“没花什么钱”的技改,效益如此之好,促使“凯凌”着手用这种技改思路进一步整合其他6条生产线。据了解,该公司目前绝大多数的工艺改进、设备改造,来自于一线生产工人或技术骨干的建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现代化生产流水线中,工人极容易成为 “工具人”,仿佛机械一样。但实际上,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使他们成为“资源人”,可以使他们自身和企业获得更多回报,而且也能帮助他们实现更大的价值。
今年以来,“凯凌”与同行一样面临着经营压力,企业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不仅仅向技术骨干征求合理化建议,还鼓励每一位普通员工“开动脑筋”。据估计,今年上半年铸造车间凭着来自一线员工的建议,节约成本近50万元。今年1至6月,全公司已接到64条员工的建议,其中60条被采纳。这些建议分别来自检验员、装配工、浇铸工、发货员、下料工等一线员工,可帮助企业节省生产成本5%以上。这使得“凯凌”在行业生产销售形势明显趋紧的情况下,仍然得以保持微利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