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红衣女孩甜美笑容幕后的故事
· 陈行国:布龙的传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陈行国:布龙的传人
■本报记者 吴晓鹏 本报通讯员 李广华 王校美
  47岁的陈行国是奉化市尚田镇条宅村农民。在他人生的大半时间里,主要和两件事打交道:种地和布龙。现在家里的田地包给了别人,他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打理布龙的事。

  奉化布龙和梁祝传说、宁海平调、朱金漆木雕,宁波4个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的本土文化打出一张“国”字招牌,让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骄傲不已。陈行国有幸成为布龙的传承人,并且是宁波市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舞动——龙腾虎跃

  如果从龙文化的角度看,陈行国生在条宅村是幸运的。这个坐落于奉化江上游的小山村,自古就有舞龙的传统,据专家推测,至少已有350年历史。孩提时代的陈行国,听得最多的是大人们谈论龙的话题;看到最热烈的场面,也是父辈们舞龙的情景。从那时起,他心底里便萌动着一个念头,将来要当个龙头手。

  条宅村的男人们个个会舞两手,在这群身怀绝技的汉子中,冒出一两位舞龙高手不足为奇。陈行国的师傅陈世雄便是其中的一位。陈老先生不仅龙舞得好,还对舞龙套路加以改进,编排出许多高难度动作,奠定了今日布龙艺术的基础,他因此成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一个地处偏僻山沟的农民,能拥有如此“名头”,多少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陈行国十多岁开始舞龙,那时只是跟在大人后面学,舞那种稻草扎成的龙,农村叫草龙。陈行国的爸爸也是一位舞龙高手,见儿子舞得不错,便给他扎条布龙。小行国像是得到宝贝一样,既珍惜,又钻研,苦练各种技巧。后来,投师陈世雄门下,苦练一年,技艺的龙门才缓缓向他敞开。如今,他已成为村里第五代布龙传承人。

  1955年3月,国家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汇演。初赛时奉化布龙过五关、斩六将,获得晋京资格。汇演前,请来京剧界“活武松”盖叫天,对舞龙队做艺术指导,盖先生在龙舞固有的套路里加进戏剧的亮相和造型艺术,霎时,龙舞生动起来。短短几日,盖先生也深切地体会到了掌握布龙艺术的艰辛,他说:“要我来做龙头手,也舞不出你们的水平来。一个好的龙头手,需要30年时间才能磨练出来。”那次北京之行,陈世雄执掌龙头,龙舞队中还有陈行国的父亲陈银康。最终,奉化布龙在这次全国性的大比拼中获得优秀演出奖。自那以后,奉化布龙名声大振,让国内同行们刮目相看。

  陈行国透露:“每次大赛前总会编创出几个新动作来,难度大的动作会有加分。”他功底好,脑子灵,经常编创出一些新颖别致的造型,使龙舞散发出新的气息。

  观陈行国舞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快”。身为龙头手,他是灵魂,他的一招一式,决定着龙身和龙尾的姿态。一场在八九分钟内需完成的比赛,要展示30多个套路,既要连贯到位,又要掌握好节奏,中间穿插各种造型。“咣咣咣”锣鼓一响,只见龙头抖动,一条彩龙,上下翻滚,或仰或卧,钻来跳去,翻云覆雨,龙腾虎啸,让人眼花缭乱。9节、18米长的龙身,浑然一体,游动中还不忘曲卷出圆形姿势,以示“天圆地方”之理念。顷刻间,人们还没看清上一个动作,龙姿早已变成另外一种,风从快起,千变万化,却始终没有离开龙的魂魄。正像行话所说“龙飞人也舞,人紧龙亦圆”。

  制作——龙出江湖

  一双让龙飞起来的手,同时也是制作布龙的巧手。然而,谁能想到,这又是一双患有残疾的手。

  十年前的一次事故,搅拌机无情地吞下陈行国右手的四个指头,仅留下一个拇指。那时,吊着绷带,他想:“这下完了,布龙将离我远去。”

  然而,“龙”的诱惑使他无法舍弃,慢慢地他适应了手指间新的分工组合。又舞几年,渐渐地他把精力转到教授学员和制作布龙上来。儿时的耳濡目染,父亲制作的技艺无形中传给了他,等到自己动手时,他显得游刃有余了。

  他和妻子将家里的承包田租了出去,两人每天全力以赴制作布龙,销往安徽、福建、辽宁、上海、江西、浙江等地,去年共制作50条龙,每条3000元至5000元不等,收入还算过得去。他制作布龙,不是上门推销或开门市,而是等待买家上门,客人地域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定一条,做一条。

  龙头是制作技术难度最高、最复杂、最能体现制作人水平的部件。先用毛竹辟成竹篾,按照龙脸凹进,鼻子隆起,龙嘴张开,眼睛凸出的造型要求,对竹篾烘烤弯曲,穿接扎牢,再进行外表装饰,一般要一周左右。夫妻俩分工明确,丈夫做龙头和龙尾,妻子做龙身缝纫的活。“龙头的大小是由龙身长短决定的,龙身长,龙头就要大,大小和颜色是根据客户要求定的,”陈行国说:“每个人做的龙都不一样,有人喜欢凶些的,有人喜欢善些的。”

  “你的龙有哪些特点呢?”

  “我喜欢威风、漂亮的龙!色彩要鲜艳,龙身要饱满、轻巧,要牢固,不然舞动几下就散了怎么行呢?”

  他家的院里,满地是喷漆模板留下的图案,红红绿绿,层层叠叠。墙根处,堆放着毛竹、篾片和扎成骨架的龙头。制作间只有十余平方米,缝纫机旁堆满了各种制龙的材料。

  传承——龙在手上

  舞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全国舞龙的地方很多,动作套路各不相同。1992年国家体委组织舞龙技术专家、学者起草《全国舞龙竞赛规则》,经过专家的实地考察和归纳,最终,规则以奉化9节龙的格局及套路为依据拟定。规则要求:人数不超过16人,龙身呈封闭式圆筒形,长不得少于18米;规定套路设计的22个技术动作,也可以用奉化布龙加以印证。

  古老的奉化龙成为国家技术标准,是历代舞龙人、制龙人万万没有想到的。上世纪中期以前,奉化境内村村有龙队,乡乡有龙会,男人们哪个都会耍两下。1946年元宵灯节,奉化大桥商会在当时县城最宽阔的县江两岸沙滩上,举办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百龙大赛”,有108条布龙参赛,壮观的场面,至今令过来人难以忘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奉化境内还有100多条布龙在活动。而今,让人感到焦虑的是,全市仅剩20多条龙了。

  近两年,宁波和奉化对布龙文化逐渐重视起来,在奉港中学、尚田镇中心小学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陈行国也多次到学校去传授舞龙技术。儿子陈亮亮正在上高一,现在是学校舞龙队的龙头手。

  自古奉化产生过多少布龙,没人能说清楚。陈行国只是一个代表,传承还需要更多双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陈行国:布龙的传人 ■本报记者 吴晓鹏 本报通讯员 李广华 王校美 2008-8-15 48256F32002924A6482574820014139F[A1-杨新元≈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