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彩票销售员不昧500万被传为美谈
· 每天用脚量西湖
· 穷大学生帮助600多名贫困孩子
· 高温下的3份“家庭账本”
· 一家老少为奥运做事
· 老人自拍老年版《北京欢迎你》
· 日本主妇居家抠门招数多
· 七旬老翁赶制奥运冠军风筝
· 奥运志愿者在服务站求婚
· 93岁老妇成惊险小说“新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账本里的收入基本不变,支出却在节节上升。客观的变化,难免会给不同收入的普通市民家庭生活刻下一个个不同的“烙印”——
高温下的3份“家庭账本”
■本报记者 朱海兵 本报实习生 陈晶晶 俞磊
  低保户朱先生——

  “一只西瓜吃两三天”

  “我们家帮社区居民代订牛奶,可我很少给女儿买牛奶喝。”

  一直住在下城区长庆街道父母家里的低保户朱建范,患有小儿麻痹症,脚跟不能落地,只能靠脚尖支撑着行走,妻子有智力障碍,17岁的女儿还在读书。

  两室一厅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夫妻俩一间,女儿与爷爷奶奶住一间,客厅放着代卖的啤酒。朱建范说:“低保补贴,加上我和妻子每人每月50元的残疾人补贴,一个月差不多有1090多元。加上为社区100多户居民代订牛奶,一户订一个月能赚两元五角,代卖的啤酒每瓶能赚1毛多,这样加起来一个月差不多能赚四五百元。”

  相对于其他低保户,朱建范还算是幸运的。他的妹妹在开公司,以租客厅作“办公室”为名,使他家凭空多了“额外收入”。全家人对外联系就靠“办公室”里的电话,省去了一个月20多元的电话费。

  老父亲的中风使家里多了一笔费用:室内要保持温度适中,只能多开空调,每月水电费差不多得需400元,相比去年多了100多元。

  “全家每天的伙食费得控制在40元以内。每天我和老母亲都要起个大早,到小区内摆摊的菜农那里买菜,一斤青菜1.2元,菜市场至少得1.5元。每天买一点肉,基本上就给老父亲一个人补充营养。米、面、油盐酱醋,一股儿全算起来,每月全家吃的费用得需1500元。买西瓜也只是给老父亲独享,其他人都舍不得吃,一个西瓜要吃两三天。”

  “这样,减去各种零零碎碎的日常费用,一个月大概还有六七百元节余,随时以备急用。”朱建范举了个例子,读中专的女儿这个暑假要参加实习,不能再像平时上学、在家都穿校服,奶奶只好带着她去买了几套新衣服,花了500多元。这是一笔“巨额支出”。朱建范和妻子、父母都已好多年没有添置新装,穿的大都是亲朋、邻里送来的旧衣服。

  有线电视费免了,女儿的学费也免了,街道每月还额外补助了100元……朱建范说,随着物价上涨,生活越来越显拮据,但政府和街道、社区都很关心,他们全家也都对今后的生活有着自己的期待,尤其是女儿更成了新的希翼所在。

  “她特别听话,上学期每个月的零花钱只有五六元,也都舍不得花。明年工作了,她就可以开始帮家里分担点经济压力。”

  中学教师“百年树人”——

  “小波罗能不开就不开”

  “现在可不同了,我们得开始掐着算一算账了。”家住南肖埠小区的他,两口子都是中学教师,女儿是大学生,同意接受采访的唯一要求就是不用真名,用网名。

  “百年树人”家的收入几乎可以不用计算,两口子加在一起每月5000来元。他说:“收入不多,幸亏我们夫妻俩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有自己的房子。尽管只有70多平方米,但每个月少去房贷的支出,一家三口的小日子原先过得还挺舒坦。”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工资基本没涨,全家的伙食费支出却明显多了不少。去年一个月也就900元左右,今年起码得要1200元。”“百年树人”扳着指头:“还好我们全家人都喜欢吃素,很多时候用豆制品代替肉类。”

  “水电费都涨了,去年每月水费约45元,今年要50多元;电费去年约140元,今年去申请了峰谷电,尽量少开空调、晚开电灯,但电费还是至少200多元。”

  如何更省钱,已经渗透到了“百年树人”一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浙江大学读书的女儿最明显的感觉则是,今年她家去饭店吃饭的次数,明显比去年少了。她还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月的零花钱保持“零增长”,即150元。

  “这可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她说,即使偶尔和朋友KTV、茶馆等场所聚会,也得精心比较、选择不同时段的不同价位,AA制更是顺理成章。

  更令一家人左右为难的是,原本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买来代步的POLO,如今显得有些累赘。“油价上涨后,养车成本明显提高。”“百年树人”说,“以前家人一出去,基本上都是说‘开车去’或‘车子送一下’。我们商量好了,以后各自出行,首选是公交车、出租车,路近的步行,只在两人以上出行或有急事的情况下才考虑开车。”

  生活多了不少困扰,“百年树人”却似乎并没有因此受多少影响。他笑着说:“或许,计较着生活也不失为一种方式。”

  白领丁女士——

  “收不拢的开销得指望理财”

  “我们很少在家里做饭,一周顶多买3次菜,多在单位或外面吃。”家住下城区德胜东村的丁玉,在下沙一家金融企业做中层主管,丈夫在政府机关工作,两个人合计月均收入一万多元。

  全家现在每月伙食费用为2000多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不高,加上单位还有一定的物价上涨补贴,因此她对肉价、菜价等的上涨,并没有多少感触,“点菜时,发现餐厅菜单的价格也在变,但不是很在意。一家人的月均伙食费大概会比去年多支出两三百元”。

  丁女士一向对各种日常生活支出不是很感冒,因为要接受记者采访,她特地留心了一下:“这一留心,我还发现超市里的各种东西,也多多少少在上涨。不过,该买的东西还是照常买,支出多了一些,但生活质量还得保证。”丁女士比较喜欢逛街购物,服装饰品之类的价格变化不大,这对她来说是一件很感欣慰的事。

  但有一项支出,她还是感觉有点心疼。她家有两辆轿车,分别供她和丈夫上班用。“今年油价一路飙升,开车上班感觉有点像在烧钱。”

  往常,丁女士一家每月收入的五分之三左右用来消费,剩余的大都用来投资。现在有一笔尚不可知的“额外消费”迫在眼前:儿子今年高考中了三本,大学还没有最后着落,这显然将是一笔相当可观的长期支出。

  “今后的开销只会越来越大,看来我得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财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家庭收入与支出的均衡。”

  采访手记:

  走访之外,记者还特地请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帮助对20多户普通市民家庭进行“一月生活成本调查”。物价上涨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显而易见,但调查结果还是有些意外:中等收入家庭最不能接受。

  物价不断上涨,对低收入家庭,是紧衣缩食的日子更多了;对中高收入家庭,是理财的紧迫感增强了。而对更大量的中等收入家庭而言,更有可能意味着不少生活习惯的改变:不该花的,不能再随意了;该花的,也得开始计较起来了。

  从这方面而言,物价上涨虽然有些痛,却又何尝不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理念与方式的一次重新考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高温下的3份“家庭账本” ■本报记者 朱海兵 本报实习生 陈晶晶 俞磊 2008-8-14 48256F32002924A64825749400544D99[A1-朱海兵≈A5-陈晶晶 俞磊≈B1-陈惠];浙江日报000152008-08-1400003;浙江日报000152008-08-1400004;浙江日报000152008-08-140003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