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资讯
3  4  
PDF 版
·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循环经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8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循环经济

  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市

  宁波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循环经济

  被誉为“浙东明珠”的宁波,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沿海城市之一,自唐朝起,就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城市,而宁波大港更是中国的第一深水良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飞速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迅速跃居全国十强。然而,宁波的一次能源资源99.9%依靠市域外市场输入,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仅为全国人均的55%,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水平的40%。资源的匮乏越来越成为宁波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宁波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循环经济之路,从“大中小”三种规模着手,确定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领域加强示范试点建设,极力打造“效益宁波、生态宁波、创新宁波、循环宁波”。

  积极探索 成效显著

  近年来,宁波围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大主题,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宁波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大中小”三种规模入手,努力探索实践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新机制,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宁波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进入“十一五”计划以来,宁波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保持稳定,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三大产业结构呈现了优化趋势。2007年,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4.7%和25.2%。第三产业增速达到16.4%,不仅是宁波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而且位居全省第一,较全省平均增速高1.3个百分点。

  产业链条,循环发展。宁波市种养产业链多种种养结合模式效益明显,全市的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数量已经分别达到了231个、124个和20个。工业循环经济链则逐步延长,在石化、钢铁、造纸、纺织、机电、建筑、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已初步构筑起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同时,社区回收站建设得到顺利推进,截至2007年底,市中心城(海曙、江东、江北、鄞州四区)已建成统一制式的社区回收站69家,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15%,完成规划到2010年设立114家回收站目标任务的60.5%。

  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06年、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当量值)分别下降9.86%和约5%以上,两年累计下降14.5%以上,累计节约能源约550万吨标煤。2007年,宁波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41.2%,农业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全市耕地节水灌溉面积已达200万亩左右,余姚市更是在水稻节水灌溉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生态环境大大改善:2007年底,宁波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4%,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25%,全市化学需氧量(COD)净削减量为1.2万吨,比上年下降22.6%。而在清洁生产工作的全面推进下,2007年全市已有15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其中有29家获省级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饭店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底,全市共创建宁波市级“园林式”村庄196个,市级绿化示范村207个,其中有6个镇成功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

  科学规划 持续发展

  自2005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三十多个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了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分解并下达了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及任务,建立了联络员制度,基本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体系。

  同时,宁波市政府又建立完善了相关的工作机制。一是根据地方实际,完善相关统计监测体系。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将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指标纳入到了目标考核范围。

  战略指导,规划先行。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宁波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精心组织编制了《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总体规划》和《宁波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并出台了《宁波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形成了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思路,并相应制定了行动计划,明确了主要目标、重点领域和工作任务,首先为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

  政企互动,合力共建。在重大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基础工程中,宁波市政府加强了宏观领导,充分发挥了企业主体的作用,形成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格局。宁波市政府积极筛选了镇海炼化、北仑电厂、宁波化工区等企业、园区作为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并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省循环经济先进市、示范单位,努力为企业争取国家国债资金支持。

  技术支撑,联合攻关。宁波市依托科研院所和技术服务中介组织,不断地优化整合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资源,加快了市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同时,宁波市政府也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了产、学、研的合作,推进了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相关技术的联合攻关。

  良好氛围,持续发展。宁波市政府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在抓好先进模式、单位和个人典型宣传教育、推广示范的同时,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提高全民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宁波市政府编制了《宁波市循环经济发展报告》,定期公布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和工作推进情况。每年宁波市都组织相关人员赴国内外先进地区学习,并且加强同兄弟城市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循环经济的管理与技术水平不断升级。

  三个循环 布局优化

  在循环经济工作稳步推进中,宁波市坚持三个层面梯次推进的原则,从企业、产业区、全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综合部署,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落到实处,把循环经济从以企业为重点,逐步推向产业区和全社会的全面发展。

  推进企业小循环。宁波市以石化、冶金、电力、建材、轻工(包括造纸、纺织印染、酿造等)等资源消耗较高行业为重点,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行动计划,通过推广应用各种清洁生产技术、强化全过程治理,促进企业内部的降耗、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建设一批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型示范企业,探索循环生产模式。同时,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做到节约、降耗、减污、增效,实现企业内部纵向闭合的“小循环”。

  首先,建立健全清洁生产运行机制。宁波在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负责、环保监督、企业实施、政策扶持”的清洁生产运行机制时,主要是抓好了4方面工作:建立了一支由企业经营者、专家与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推行清洁生产队伍;培植了一批技术标准高、运作规范的清洁生产企业;推出一批原污染严重、现治理效果明显的清洁生产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了一批成熟有效的清洁生产技术成果。宁波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研制出一套技术稳定、超高效率的DS——工业烟气治理技术。该设备不但使脱硫率达到95%——99%,创国内外最高水平,且运行安全性和寿命也高于国内其他脱硫设备。目前,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力、纺织、建材等行业,实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其次,设立清洁生产专项扶持资金。按照《宁波市节能与清洁生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试行办法》,宁波市设立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县级同比例配套,将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改造项目,列入各级政府财政有关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

  第三,有效推行ISO14000认证工作,促进企业应用各种清洁生产技术,通过进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认定和审核,提高企业在生产中的环境管理能力。

  位于宁波的中国石化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石化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并且是全国首批8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之一,也是浙江省和中国石化唯一的上榜企业。近年来,镇海炼化又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绿色企业”、“宁波市环保模范工厂”和“镇海区绿色企业”等环保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是与镇海炼化内部循环经营模式分不开的。镇海炼化通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高利用型产业链”、“废弃物零排放”为两大目标的内部循环经济模式。与1994年相比,2007年公司原油加工量增长了2.74倍,而炼油实际能耗则由当时的86.13千克标油/吨下降到58.31千克标油/吨,相当于节约标油51.8万吨/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则从1994年的9741吨下降到9055吨。通过原油资源内部综合利用型产业链、节水减排成套技术和气体回收系统,镇海炼化真正实现了产量上升、能耗排污下降、清洁生产的目标。

  构建区域中循环。根据循环经济建设需求和市场机制,宁波市以若干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基地为试点,围绕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集中利用、梯级利用,实现了园区内资源消耗减量化、废物处理集中化、物料平衡循环化、环境建设生态化、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宁波市以提高物流系统的输配效率为要素集约突破口,以构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为资源循环重点工作,以培育绿色商贸和生态旅游为服务业无害化重点内容,积极创新举措,在加快技术信息平台建设的同时又积极促进了产业生态集聚和耦合,逐步实现了园区企业的产业共生、资源共享、信息共用,构建了区域中循环。

  工业园区循环发展:宁波市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化工区、宁波高新区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区、宁海县临港循环经济试点区和象山县石浦水产品加工区为5个工业重点示范区,通过重点加强工业要素集约、工业循环产业链构建、工业无害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快了宁波市工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有害物质的排放。

  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它将众多的企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建立起了五大循环产业链。即以台塑石化、三菱丽阳腈纶、逸盛石化、埃索石化等企业的PTA、ABS、苯乙烯等产品为源头,甬塑公司改性工程塑料、雪龙公司汽配塑件等各类中下游企业为延伸,构建了基础石化原料—中间产品—精细与日用化工品—高档合成材料、新材料、生物化工的生态型石化产业链;以宁波钢铁、宝新、华光不锈钢等企业为主体,形成了“铁矿石、废铁冶炼——普通钢板——特种钢材——金属制品——废钢回收”钢铁循环产业链;以区域热电和宁波钢铁等重要用能企业为中心,抓住煤炭——煤气——电力、热力相衔接的余热、余能利用的能源产业链;以北仑电厂、热电厂和建材产业等核心,建立起粉煤灰为水泥原料、废气脱硫石膏作缓凝剂、废渣制新型建材等跨电力行业资源利用循环链;以用水大户企业内部和通过污水处理厂建立起大、小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这些产业链不仅消减了生产废弃物的排放量,而且各企业也在相互的物质链接中取得了经济效益,实现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创造了循环经济的“北仑模式”。又如宁波大榭万华工业园,它以建设年产60万吨MDI生产线为中心,从主要原料的配套、能源的供给、辅助原料的配套、副产物的循环再生利用方面构建产业链,提高物料回收利用水平,降低原料的消耗,进行能源的梯级充分利用,从源头实现节能降耗,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优先考虑其减少排放和重复利用,使得整个工业园基本无废料排出。

  农业园区绿色生产:宁波市以宁海县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象山县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慈溪市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鄞州区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北仑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沿山农业生态示范园为5个农业重点示范区,通过突出抓好农业要素集约、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农业无害化生产等工作,积极推进了农业产业基地生态化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了农业结构。

  以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例,它位于长街、力洋、胡陈等镇乡,是宁波市20个都市农业园区之一,也是宁波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宁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通过建立起猪——沼(有机肥)——果(菜)、猪——沼——燃料、秸秆——牛——有机肥——农田等闭合型循环农业链,通过推广使用生态技术,示范园区内每亩化肥使用量比原来下降1公斤多,农用薄膜回收率达到98.2%,60%以上农产品通过优质加工达到转化,60%以上农产品实现出口创汇,已建成17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营造社会大循环。宁波市运用新建、改建、配建和租用等多种建设方式,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它采取固定投售与上门收购相结合,建立中心城区和各县(市)不同层次的再生资源交易集散中心,形成了覆盖中心城区、城关镇、中心镇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网络。同时宁波市也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与加工企业的链接,构筑了再生资源的分类收集、堆放、分拣、拆解、处理、再生利用产业链。宁波市在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行业自律管理制度、执业资质管理制度和生产交易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了对废旧物资再利用产业的监管和引导,规范了再生资源的回收处理运作,促进了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的健康发展。宁波市通过对全社会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社会大循环。

  宁波市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就是该市实事工程。宁波市建立了可再生资源加工交易中心——社区回收网点两级回收网络体系。其中,可再生资源加工交易中心是核心,承担着回收网点收购的可再生资源的堆放、整理、加工和交易等多种功能。而回收网点是基础,以居民投售为主,上门收购为辅的操作模式对废旧物资进行回收。整个项目建设不仅注重设施建设,还注重信息网络建设,从而建立了完善的城市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

  创新理念 展望未来

  “十一五”的后三年是宁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取得历史性转变的关键阶段。宁波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以循环经济试点示范项目、企业、园区为入手,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从而逐步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体系和政策体系,优化环境,从而促进宁波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力争到2010年,宁波市基本确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更趋合理,构建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产业体系,建设一批以资源节约型、综合利用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色的循环经济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试验园区;能源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有新的提高;基本建成重点领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和危险物处置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进一步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土地投资强度和集约利用水平有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为宁波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资讯 00012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循环经济
2008-8-8 浙江日报000122008-08-0800013;浙江日报000122008-08-0800014;浙江日报000122008-08-0800011;浙江日报000122008-08-0800015;浙江日报000122008-08-08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