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奥运来了
3  4  
PDF 版
· 开幕当日
会有阵雨?
· 奥运前夕访何振梁
· 享受奥运
· “章”显奥运文化
· 首批浙籍运动员入住奥运村
· 首都机场迎来
奥运抵京高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奥运前夕访何振梁
本报记者 陈燮衡
  最年长的奥运志愿者

  在北京奥林匹克文化促进会的办公室中,现任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笑容可掬、步伐稳健地走了进来。

  今天见到的何老,与前些年先后两次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相比,在他的脸上明显多了一份轻松愉快的笑容。在距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几天的日子里,这位马不停蹄为百年奥运奔波的年近八旬的长者,还是挤出时间接受本报记者与新华通讯社、瞭望周刊社、环球杂志社记者的采访。

  在北京第二次奥运申办中,何振梁是北京奥申委顾问,大家都称他为“北京奥申委中最年长的志愿者”。人们以为,奥运成功申办之后,老人理应歇歇脚、喘口气了,想不到身不由己的他却是越来越忙了。

  何老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时候何主席能安排一次采访真的很不容易。奥运会越临近事情就越多,这段时间来,何老每天休息不了几个小时,生活也没有什么规律,他一般都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有时甚至到凌晨一两点还无法休息。”

  采访一开始何振梁就对记者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奥运会只是个遥远的梦想,想不到现在就是眼前的事了,开幕的日子越靠近,有关奥运的事情就越多,不过,这种忙碌大家都高兴啊。”

  记者:浙江的父老乡亲都十分关注奥运会前夕的您在为奥运做哪些事情?

  何老:今天时间不允许我具体说,概括地讲吧,在忙奥运筹备中与我有关的事务,忙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忙参加各种会议,忙来访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及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采访接待,前几天还去了一趟广东中山……等等,等等。

  奥运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记者: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人的百年梦想就要如愿以偿,请您谈谈您的感想。

  何老: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实现,让人们高兴的事情太多太多,但最值得全中国人民及全世界华人自豪的是:北京奥运会将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届盛会使奥林匹克思想得到最广泛的实践,使奥林匹克精神得到最广泛的传播。

  在第二次申办时,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来访问北京。我们报告说,我们调查人民群众对申办奥运的支持率是百分之九十四点几,他们不相信,他们派出自己的调查机构独立调查,调查结果是百分之九十六点几,比我们的调查结果还高出一个多百分点。

  当记者提起奥运门票一开始在网上销售堵塞了网络通道,最后一批门票销售市民彻夜排长队购买的现象时,何老开怀地笑着说:事实证明,在全世界哪个国家举办奥运,都不可能有中国这么高的支持率。而13亿人的参与以及13亿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奥林匹克问题的思考和文化内涵的拓深必然会带来巨大影响。

  给世界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记者: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曾在报告中特别指出,“奥运会将为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一份独一无二的遗产”。能否请您谈谈北京奥运给世界留下的遗产是什么?

  何老:这个遗产我没有详细归纳总结过,北京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这是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在评估报告中写下的结论。

  我十分赞成这一结论,我认为在北京举办的二十九届奥运会能给中国和世界留下的绝不仅仅是交通设施、城市建设、场馆设施等经济、物质方面的。最重要的遗产将是让我们所有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大大的提升。是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13亿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拥护,是中国和世界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和尊重,从而更好地为和平和发展事业更好合作。

  可能许多人都会扪心自问:我们中华民族是不是可以甩掉一百多年来形成的自卑。很直观的看,马路上有多少广告牌带着洋味,为什么?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好像只有洋的东西才是好的东西,有人把上海这个很漂亮、在世界上很有知名度的大城市称为“东方巴黎”,把苏州这个很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叫“东方威尼斯”?甚至有些年轻人对自己满头乌黑的头发也觉得不好看,要染成黄色的。可是你想想现在全世界有几个城市能做到我们上海这个城市的水平?有几个城市能有苏州那么好的文化积淀和园林景观?为什么要借用一个洋名来“抬高”自己?我何振梁就是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我以我中国人的面孔、中国人的品德、中国人的智慧,赢得人们的尊敬。

  有个国外学者问我,是奥运会改变中国还是中国改变奥运会?我说中国的发展和改革不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是由于我们本身有强烈的愿望,而奥运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相信,通过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特别是申办奥运以来各种天灾人祸给我们制造的多次严峻的考验和磨砺,对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对民族素质的总体提高,都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13亿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与,必然会对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奥林匹克教育,中国相当出色

  记者:据悉,国际奥委会中,由于您的成就和威望,很多人称您为“文化先生”。自从您担任了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主席之后,国际奥委会这方面的工作一直在健康发展。请您谈谈中国在申办和筹办奥运期间的奥林匹克教育。

  何老:奥运的举办,作为新闻媒体可能更关注赛场内的事情,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要强调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比赛,也还有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问题。从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到今天国际奥委会的后继者,都强调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与文化相结合,而不是只注重单纯的体育竞赛。奥林匹克运动是在每届奥运会前后都在进行的广泛的社会教育活动。目的是将体育作为一个渠道,作为一种手段,通过在体育参与中力争优秀、通过公平竞争、通过尊重规则和对等,培养真正具有高度公民意识的社会成员。向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传递奥林匹克的精神和理念。

  我在《北京青年报》上看到一张感人的照片。在四川遭到巨大地震灾难的时候,都江堰聚源中学的废墟断墙上还残留着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黑板报。处在中国的一个偏僻山区的学校,竟然还如此重视奥林匹克教育!这是非常动人的事情。在征得报社的同意后,我把这张照片寄给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他看了这张“令人揪心”的照片后回信说:国际奥委会将要更加关注这场灾难。

  我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宣传是从青少年到老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国际奥委会对此加以充分肯定,认为没有一个国家的奥林匹克教育能像中国做的这么好。

  今年9月,国际奥委会将在韩国釜山举办奥林匹克教育论坛,届时将请中国到会上介绍中国在青少年中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段为人鲜知的秘密

  记者:举办奥运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在圆梦的路上,不知走过了多少艰难险阻的道路,不知有多少人付出了时间和心血,您能简单地阐述一下百年奥运梦的含义吗?

  何老:当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内的合法席位尚未恢复时,国家老一辈领导人就已对在中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有过考虑。周总理很早就提出我们要搞一个世界性的运动会。主管体育工作的贺龙元帅更是明确地指出,我们中国总要办亚运会和奥运会。今天,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们现在的奥林匹克公园早在建设亚运会场地时就留好的;又如这次奥运会五棵松场馆的位置,在长安街这块宝地上留了几十年,这是周总理在的时候就留好的。所以,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是几代人的百年梦想。

  记者:您认为奥运会对实现我们强国梦有什么推进作用?

  何老:其实,奥运梦也是中国强国梦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道理。首先,我要讲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想,只能在我们实现强国梦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没有改革开放的成就,不可能有这次马上就要召开的奥运会。

  在第二次申办中,我们以56票对22票几乎是一边倒的绝对优势获得举办权,这是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有了大踏步的发展,北京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一些本来支持我们的委员更坚定了,一些原先不支持北京申办的委员也逐渐转变了看法,多方面的条件成熟,北京办奥运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中国人民强国梦的推进是肯定的。但是,奥运会能对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带来多大的影响?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北京的交通、环境、建筑等物质方面的变化,这只是一些端倪。可能它所带来的深刻影响需要六到八年的时间才能看得更清楚。

  期盼有更多国际化人才脱颖而出

  记者:请您谈谈多年从事国际体育事务的感受?

  何老:要谈这种感受,我个人体会最深的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弱国无外交”。同时,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能独立自主,并且准备条件,力争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现在回头看看,全球金牌排名前三名的中国,在夏、冬奥运会35个国际体育组织里,有几个是中国人在里面当秘书长或主席的?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参与了游戏规则的制定?乒乓球项目我们那么强大,我们在这个国际组织中并不一定要当主席,但总应当占有一席之位,在每个国际组织中有能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呼吁的声音。

  我想说的是中国现在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凌辱的“东亚病夫”;今天中国的民族素质、社会环境、国家实力、国际地位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不能再继续过着单纯接受游戏规则,按照别人给我们划定的游戏规则去做执行者,中国应该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不管是世界体育还是世界经济,哪个领域我们都应该参与。

  记者:那么您认为我们当务之急应该解决什么问题?

  何老:首先当然是实力。其次,我们中国自己的人才是否准备好了,我们有多少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且能获得发言权和组织指挥权的人才?现在我们排排队,有多少像吴建民、陈冯富珍这样在国际事务中游刃有余、能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人才?

  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13亿人口,真才实学的人多得是,重要的是能够发现、善于培养,我期盼能够创建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

  祝愿中国赛艇队在奥运上得金牌

  记者:再过几天,29届奥运会就要在北京拉开帷幕了,奥运期间,您会挤出时间观看比赛吗?

  何老:奥运期间,事情会比较多,但我除了参加火炬传递、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其他相关的重要活动外,都会尽量抽出时间去场馆现场观看比赛。体操、田径、赛艇这三个项目我都主管过,没有特殊情况我都会去看。特别是赛艇,我担任过十七年中国赛艇协会主席,中国赛艇队世界冠军拿了好几个,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拿过奥运会金牌。赛艇队是尽了力的,平时训练都很刻苦,比赛时也做了最大的努力。只是因为赛艇是一项在技术上、在训练和比赛方面都要求很高的项目,它的成长过程比其他项目相对来说就要漫长一点。这一次,我不仅要去看,更希望他们在赛场能够正常发挥,在自己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上争取拿到不止一块金牌。

  在国际奥委会多留下些中国痕迹

  记者:自从1981年您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之后,您为奥林匹克事业奉献多年,也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和为圆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不遗余力。在北京奥运闭幕之后,您还有什么打算?

  何老:我在国际奥委会里面,一举一动并不代表自己个人,而是代表我们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内长达二十多年的任职经历中,我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对我的信赖。我的观点和我发出的声音在国际体育界中,在国际奥委会的舞台上得到大家的认可。记得一位学者参加我主持的一个国际会议后,他见了我很佩服地说:“我很少看见有一位中国人可以像您那样掌握会场,引导讨论,人家总是乖乖听你的!”

  奥运会之后,我还会在健康允许的情况下,在国际奥委会内尽可能再留下一些中国的痕迹。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国内的体育事业再做些工作。

  奥运盛会的“接待部长”

  记者:奥运会期间您有什么考虑?您会接待哪些嘉宾?

  何老:你想奥运会两次申办过程中多少朋友支持过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2001年在莫斯科全会上陈述时,我就曾经对委员们承诺过:“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7年之后,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因此,许多来北京参加奥运会的委员对他们当初曾经投票支持我们或是参加过这次选择了北京的全会,是十分自豪的。

  现在他们满怀信心地来到北京,如果我们的接待工作想得不周全,即使一些细小问题没有注意到,都可能伤害朋友们的感情。我们一定要认真负责、细致深入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让委员们觉得当初投了北京的赞成票没有白投,中国朋友没有忘记他们。当委员在北京期间,必须要让人家有一种宾至如归,受到主人真诚款待、充分尊重的感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奥运来了 00006 奥运前夕访何振梁 本报记者 陈燮衡 2008-8-4 48256F32002924A64825749A004448E8[A2-陈燮衡≈B1-章新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