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与奥运精神
有着共通之处
残疾人的自强精神
属于全世界
· 一位浙江残疾人的奥运影像大展
· 拍摄过程本身
就是残疾人的“奋斗个案”
· 记录平凡残疾人的影像
传递超越自我的残奥精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拍摄过程本身
就是残疾人的“奋斗个案”

  虽然有临安市政府作为他的坚强后盾,但一上路,出征仪式再风光,摆在面前的困难却还是实实在在的。

  那时候,郑龙华还是临安市文联的一名普通干部,但一到外地,这个身份似乎也没什么好用的。到了2007年,郑龙华当选临安市摄影协会主席,“这个身份在临安可能有人认,一出门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何况,即使在文联工作的时候,这个活动本身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临安市文联,因此他也不方便利用这个身份去图工作方便。

  但这个民间身份有时给了郑龙华不便。在联系采访对象的过程中,虽然各地残联给予了很多方便,但也在个别残联遭受一些“意想不到”的冷遇,盘身份、查证件,甚至把郑龙华带到信访机构,就连提供一下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也不乐意。

  不过,郑龙华一直坚信“政府信息”的准确性,他所选定的拍摄对象,要么来自于中国残联公布的“自强模范”,要么来自媒体报道。但不管是哪个途径,郑龙华都得上网去搜有关这个人的所有资料。“互联网帮了我太多的忙,是真是假,网上一比较就知道了。”

  “看他是不是适合我的主题,当然,还要看看事迹是否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感人,网上有没有对他的负面说法。”郑龙华说,初步选定的人选都是残联推出的先进人物,但最后拍摄的对象有一半是根据网上信息判断有价值去拍摄的。

  “视角不一样。我是残疾人的视角,民间的视角。”就这一点,郑龙华特别强调。有些残疾人很优秀,但与残联的沟通不多,残联对他的认可度就低一些。他有时会选择一些这样的对象,但最后决定人选时,他会征求当地残联的意见。

  因为不是例行公务,所以在去各地残联之前,郑龙华会先找好旅馆,绝不住残联招待所;早上10时以后和下午4时以后不去残联联系,以免“蹭饭”的嫌疑。

  “自强是我们倡导的精神。如果我一方面做这个倡导,另一方面想着别人要提供方便,那不是叶公好龙?”郑龙华很注意自身形象,这可能与他从小残疾养成的习惯有关。

  从2006年5月20日在临安市启动拍摄计划,到2008年5月28日在北京完成最后一例拍摄,郑龙华花去了三年时光。所获一百位人物的照片,涵盖了中国所有省份和地区。郑龙华统计了一下,总行程7.17万公里,拍摄图片4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5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1万字。

  出发前,郑龙华除了自己筹集的35万元资金,更像是将士出征接受“馈赠”:临安市政府给了他一台笔记本电脑、鑫富药业答应出资出版他的作品、佳能公司借给他一部顶尖的相机。

  时任临安市常务副市长的吴苗强在出征仪式上对郑龙华说:“出去后,家里我们分担,不管有什么困难,放心大胆去做。”

  为了缩短行程,郑龙华将摄影路线安排为七大地区,以浙江为首站及圆心。

  当然,有些人物的采访拍摄并非在当地完成。比如,台湾无障碍协会理事长林俊福正好来杭州进行业务交流,郑龙华与之取得联系,完成了采访。

  整个过程,可以用跌跌撞撞来形容。毕竟一个人无法完成如此巨大的采访活动,郑龙华聘请了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作为助手,帮忙打理后勤事务。

  为了节省费用,凡火车车程在10小时以内的,只坐硬座。不管多远,都不乘飞机。

  “回过头来看,我在记录优秀残疾人,其实有时候也把自己感动了。这些残疾人精英都给人们树了一面镜子,照照看,我们能做得更出色。”郑龙华用双臂敲着笔记本键盘,一边自我感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拍摄过程本身
就是残疾人的“奋斗个案”
2008-7-31 浙江日报000102008-07-31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