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生活消费
3  
PDF 版
· 一票到底 行李直挂
· 8月让我们“运动”起来
· 张勇水墨精品展亮相杭州
· 青春光芒激扬红色征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当蜂群内部蜜蜂的数目足够多并开始分群的时候,原来的蜂王就会带着一半的工蜂离开,到一个新地点,建立一个新蜂巢。蜜蜂自然分群直接原因是适应性,根本原因是遗传性。产生了新的蜂王,就必然要分群。同一群里是不能有两个蜂王的。

  蜂群的自然分蜂,通常发生在春末夏初时期,秋季也有时发生。当外界气温逐步升高,巢内幼蜂积蓄过多,蜂巢拥挤,分蜂情况也随之产生了。那么,蜜蜂自然分群的去留由谁拍板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回顾一下《蜜蜂文化(2)》中提到的内容:蜂王(蜜蜂妈妈)拥有执掌权柄的秘密信号。春夏时节,蜜蜂数量多了以后就自然出现新的蜂王,新蜂王的出现本身就是由许许多多蜜蜂(工蜂)簇拥而成的,蜂王就利用秘密信号,亦称为“母蜂物质”进行联络一个整体。通过“母蜂物质”的相互传递,解决蜜蜂自然分群的去留问题,其实既不是蜂王说了算,也不是蜜蜂本身说了算,而是蜂王与蜜蜂的共同意愿。

  诚然,蜜蜂的分群人工是可以控制的。若在流蜜期前一个月发生自然分蜂,将严重减少蜂的采蜜量。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分蜂群会有飞逃的危险,而且收捕分蜂群也很麻烦。所以,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首先,人工培育蜂王。选用良种和年轻蜂王,选用不爱分蜂能维持强群的蜂种,使用一年轻的产卵力强的蜂王,随时更换衰老的、产卵力弱的蜂王。其次,加强管理。在管理上,着重提高蜂王的产卵量和增加蜜蜂的工作负担。在蜂群进入发展时期以后,用优质巢脾扩大蜂巢,不使蜂王的产卵力受到限制;蜂群发展到10框蜂,7~8框子脾时,及时加上继箱,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性能。在有蜜粉源时,加入巢础框造脾,生产蜂王浆,使青幼年蜂有工作。在分蜂季节,每5~7天左右全面检查一遍蜂群,割除自然王台。割除王台只能推迟蜂群的分蜂期,还需要采取其他控制措施。例如,与弱群交换位置;加入幼虫脾,增加哺育量;提出封盖子脾补助弱群;实行人工分群等。第三,分隔蜂巢。为维持强大的蜂群群势,可以采取分隔蜂巢的做法。仔细检查蜂群,割净王台,在巢箱中央留下蜂王和1张未封盖子脾,两侧加满空脾和巢础框,其上加隔王板和1个装满空脾的继箱,再上加上原来的继箱和其它子脾、蜜粉脾。由于蜂巢被空脾继箱分隔成两部分,不但能刺激蜜蜂积极造脾,使分蜂热受到抑制,而且由于蜂巢的扩大,也为蜂群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5日后,要检查原来继箱中的子脾,注意割除王台。

  本报7月14 日(星期一)第 十二 版,即“蜜蜂文化(13)”刊登了题为《 蜜蜂构筑蜂巢最省材料的内情》的文章:蜜蜂以其超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构筑了无数个形状优美的六边形蜂巢,这样即可以平铺又很接近圆。(提示:平铺是许多相同的平面图形拼在一起不会有空隙)。正方形虽然可以平铺,但太过于机械,不适合蜜蜂圆形的身体居住。边数大于六边形的图形或是圆形不能平铺,即使平铺也很浪费材料和空间。只有正六边形才是最合理的。

  早在公元四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就提出,蜂窝的优美形状,是自然界最有效劳动的代表。他猜想人们所见到的截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成的,他的这一猜想被称为“蜂窝猜想”。而后的事实和理论均证明,蜜蜂所建造的蜂巢的确采用了最少的蜂蜡,占有最大的空间面积,而结构稳定性为最佳。由此可见,六边形蜂巢结构是自然界的最佳选择,代表了最有效劳动的成果;蜜蜂是宇宙间最令人敬佩的建筑专家,它们凭借其天赋本能,采用“经济原理”——用最少材料(蜂蜡),建造最大的空间(蜂房)——来造自己和谐、温馨的家。

  蜜蜂自然分群去留由谁拍板

  蜜蜂

  文化

  (14)

  mifeng

  精彩回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生活消费 00012 2008-7-29 浙江日报000122008-07-2900031;浙江日报000122008-07-2900032;浙江日报000122008-07-2900033;浙江日报000122008-07-2900034;浙江日报000122008-07-2900035;浙江日报000122008-07-2900036;浙江日报000122008-07-2900037;浙江日报000122008-07-2900039;浙江日报000122008-07-2900040;浙江日报000122008-07-2900041;浙江日报000122008-07-2900042;浙江日报000122008-07-2900044;浙江日报000122008-07-290004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