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奥运来了
3  4  
PDF 版
· 北京残奥会
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
· 圣火在中国足球腾飞之地沈阳传递
· 心态平和
看赛事
· 4名畲族青年将参加
奥运会开闭幕式民族表演
· “浙江小厨师”烹调“奥运菜”65名浙江商职院烹饪专业学生昨日赴京
· 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北京
· 中国国奥队主帅杜伊被卸“兵权”
· 巴奥委会称赞北京准备非常出色
· 中国举重奥运名单还需耐心等待
· “我会尽我所能提供帮助”
· 斯杯姚明正式复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会尽我所能提供帮助”
——海外志愿者热情服务北京奥运会
  离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只有20多天了,近千名奥运会外籍赛会志愿者与其他志愿者一道,正抓紧时间,为全力投入志愿服务做最后的准备。这群或金发碧眼,或皮肤黝黑的洋面孔,将成为奥运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来自北京奥组委的数字显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共吸引了2.2万名外籍人士报名申请担当志愿者。最终录用外籍赛会志愿者935人。他们中有的是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有的是在华工作的商务人士,有的是从来没有到过中国的人;有的精通多国语言,有的是中国通。他们的加盟让北京奥运会真正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大聚会。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将成为我宝贵的人生经历”

  前不久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的测试赛中,许多来观赛的观众惊喜地发现,信息亭下,一位头发浅黄、身着志愿者服装的白人小伙子正操着流利的英语和汉语为中外观众提供咨询服务。他叫菲利普,德国人,今年26岁。开朗健谈的他学习汉语仅一年多,已能用汉语发手机短信。

  上大学期间,菲利普就经常在各种慈善团体中担任志愿者。他在英国做过一年的助残志愿工作,还作为志愿者在非洲工作了4个多月,给当地的教师和学生培训计算机和英语。2006年2月,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的菲利普来到北京的一所大学学汉语,得知北京奥运会招募外籍志愿者的消息后就报了名。

  与大多数人一样,菲利普也是第一次走进“鸟巢”。这个庞然大物复杂的道路让他有些迷糊,熟悉线路就花去他不少时间。每天早上6时到“鸟巢”吃早饭、上岗服务数个小时、向其他志愿者请教学习……两天下来,这个身高1米85的强壮小伙子也觉得有些累。但他说:“这很值得,每次想到很快自己就要在这个宏伟、神奇的体育场从事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心里就有种自豪的感觉。”

  尽管菲利普的志愿者经历丰富,但他仍对奥运会志愿者这个全新挑战情有独钟:“在北京,我将第一次亲身参与奥运会志愿服务,它不同于我以往的志愿者工作,将成为我宝贵的人生经历。”

  “让我做什么都可以”

  作为292名北京奥运会媒体运行海外志愿者的一员,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大四女生桑德巴奇将参与柔道和跆拳道馆的志愿服务,这两项运动对她来说都是新鲜的体验。

  “熟悉它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已经准备好好学习了。”她说,“语言就有点难啦,不过我正在努力。”

  媒体运行志愿者中的大部分都是引语记者,他们需要记录赛事的重要节点,在混合区“抓”住运动员采访,抢到直接引语,再提供给北京奥组委。

  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场馆团队中,有10名海外志愿者和5名国内志愿者充当引语记者。成绩公报发送主管朱松波说,在游泳决赛中,金、银、铜牌得主都必须采访到,而游泳比赛又进行得很快,志愿者们的工作将会很辛苦。

  来自非洲贝宁的夏思唐精通英、法、中、意四种语言,目前他在中国从事贸易工作,记者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中国通”。

  作为一名主新闻中心的志愿者,他要搬运沉重的设备、器材,还要为记者提供细致的服务,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夏思唐说:“累倒不累,是一种快乐,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可以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所以说一点都不累。”“让我做什么都可以!”他反复说。

  “奥运会是个充满爱的大派对”

  来自澳大利亚的大学生乔舒亚·耶尔高是“水立方”的媒体运行志愿者,他说:“早就听说北京为了办好奥运会,在基础设施、场馆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次可以体验一下了。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日子,奥运会是个充满爱的大派对,每个人都应该尽情享受!”

  这个身材健壮的金发小伙子告诉记者,澳大利亚人对运动都很狂热,2000年时他在伦敦,一到半夜就打开电视看悉尼奥运会,兴奋得夜夜失眠。

  桑德巴奇曾作为观众去过悉尼奥运会赛场,她说,奥运会能给人一种“归属感”。“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在同一个赛场上,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非常期待再次体验。”

  卡梅伦·柯克尔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他说,奥运会给他最深刻的记忆是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18岁的美国女子体操选手克丽·斯特鲁格在团体赛中大放光彩,震撼了所有美国人的心。

  “她上场的时候脚踝受了严重的伤,但还是强忍住剧痛完成了动作,帮助美国队拿了金牌,当时我太感动了!”柯克尔说,“对我来说,奥运会就是终极的。”

  也是亚特兰大,让尼日利亚裔的爱荷华大学志愿者伊莉娜森·俄亥莫巴爱上了奥运会,当时她才10岁。而在北京,她将走进奥运会网球场馆。

  “真高兴能看到世界上各种文化、各个国家的人因为奥运而走到一起。”她兴奋地说,“尼日利亚人也会来!”

  墨西哥志愿者孔来说:“我认为给别人提供帮助是非常好的,中国给予我们很多,我很希望能跟别人分享,并给予他人更多的帮助。我会尽我所能提供帮助。” 

  新华社记者 李江涛 柳丝 王秀琼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奥运来了 00009 “我会尽我所能提供帮助” 2008-7-18 48256F32002924A648257489004ECAB5[A0-新华社记者≈B1-李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