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万家灯火
3  4  
PDF 版
· “小轮椅”的主人
· ◆网络调查
· 老“明星”现状
· ◆一周网友妙语
· 最后的龙游乌猪集体“征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7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没有“寻找华南虎”八卦,但却更实在和迫切——
最后的龙游乌猪集体“征婚”
■本报记者 臧铯 徐宪忠
  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龙游县畜牧局沈雅琴的主要工作是要找到一头龙游乌公猪。

  “只要一头就行!”沈雅琴说,“龙游乌猪就有希望传下种来。从去年一直找到今年夏天,现在大家已经基本放弃了。”

  沈雅琴所说的龙游乌猪,是我省要重点保护的已经濒临灭绝的家畜品种之一。当地政府正在努力“救活”这个品种。

  在过去的一年中,龙游县的大山里、集市上、养殖场内,最流行一句话:“知不知道哪里有纯种的龙游乌猪?”

  曾经参与寻找工作的沈雅琴说,当时能动员的人都被动员起来了!仅仅县畜牧局就有几十个人在为这个事忙活。大家发动自己的亲戚和朋友,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哪里能找到龙游乌猪。有个同事在农村没什么人脉关系,甚至找到了自己在当地商贸城做负责人的朋友,拜托这位朋友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去打听,将寻找龙游乌猪的消息传播出去。每个乡镇的兽医站都接到了有关通知,要求兽医们走村串户给牲口看病时,要特别留意农家的龙游乌猪。那些收购猪的农村经纪人也都收到了类似的任务。

  一头猪怎么惊动了那么多人?

  业内专家说,龙游乌猪可不是一般的猪。这种猪主要产于衢州东部的龙游等地,一窝能生七、八头小仔猪,仔猪断乳早,农家容易养活,而且这种猪脂肪沉积早,故而肉质特别香浓,是优秀的家猪品种,在家猪品种排行榜上,与“国宝”级的金华“两头乌”不相上下。

  但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外来洋品种的冲击下,龙游乌猪变得稀罕了。沈雅琴说,这种猪生长周期长、长得慢,对饲料要求又高,要吃紫云英、六月豆等青饲料,而且体形又小,卖不上斤两,对于农户来说,经济效益上不是很上算,相比之下,农户更愿意养生长极快,瘦肉率也高的外来洋品种。农家没有保种概念,即使还养着龙游乌猪,也是随便杂交,品种已不纯了。

  就这二三十年时间,等到大家意识到地方品种的重要性,想要保护纯种龙游乌猪的时候,却发现这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了。

  那么多人找了那么久,只找到了十只左右的龙游乌猪,而且还都是母的,没有公的。

  “能找到这几头母猪已经很不容易了”,龙游县畜牧局的负责人说。

  全局上下的专家在龙游周边地区调查了一个多月,发现只有偏僻山里的农户,由于消息闭塞,受市场因素影响小,还有可能仍在喂养纯种的龙游乌猪。

  然而,山区农户居住极为分散,挨家挨户去找不太现实,必须发动基层群众。

  兽医们和贩猪经营户在这次寻猪保种“战”中派上了大用场。他们在山里走动,看到特征相似的黑颜色猪,就用照相机拍下来,然后再请局里的专家辨认,没有照相机的,就通过打电话口头描述。发现有点相像的,专家立刻赶到山里去现场辨认。由于当地黑色的猪种较多,专家们常常是赶到山里一看,才发现是个“假李逵”。而一旦找到真正的龙游乌猪,农户又往往惜售,非好价钱不肯卖。沈雅琴说,为此往往要和农户磨破嘴皮子,买回一头母猪差不多要花3000元钱,再加上信息费、出差费,为了现在找到的这十头左右龙游乌猪,已经花费十多万元的成本了。

  付出些人力和财力没什么,问题是,大家无论如何也没能找到一头公的龙游乌猪!公猪是传种用的,按照习惯,几个村往往合用一头,原本数量就少于母猪,找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到现在,我们还是没有找到。”

  没有公猪,光靠现有的母猪,是无法进行繁殖的。沈雅琴说,事实上,即便找到了公猪,要进行纯种选育,也已经非常困难了。在理论上,要保种成功需要一定数量的保种群体,底线是一头公猪与三十头母猪,这样,才有比较大的希望将品种特征维持下去。

  可以说,龙游乌猪这个品种正式消失,是不远的事了。然而,大家都不愿意放弃希望。有人说,曾经被认为已经绝种的温州灵昆鸡,后来经过5年多的繁育,不是被奇迹般地救活了。说不准,我们还是能找到那头最后的公猪。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万家灯火 00014 最后的龙游乌猪集体“征婚” ■本报记者 臧铯 徐宪忠 2008-7-17 浙江日报000142008-07-1700024;浙江日报000142008-07-17000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