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小摊里的“艺术人生”
· 张孝先:珍藏学生作文40年
· 杨茂兴:义务“守城”50年
· 赵老太:徒步百里看服刑儿子
· 手绘生活
· 李命兰:背瘫痪公公32年
· 徐九斤放电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7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这位农村放映员不久前给文化部、电影学院的专家讲农村电影市场是咋回事——
徐九斤放电影
■本报记者 汪成明 海宁报道组 沈达 李迪刚
  1982年,海宁许村镇成立了一个电影队,22岁的徐九斤当了放映员。从架幕布、抬起器开始,到后来开始摸机器当起放映员,每天都要忙个不停,这份工作让他觉得特别有意思。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家庭电视的普及,当年那种扶老携幼去看电影的场景不再了,有时一场电影不到10多个人,更主要的是来请他们放电影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镇里的电影院关门了,放影队的6个人,由于没有收入来源都“下海”了,原来热热闹闹的放影队就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了。

  徐九斤实在不忍心就这样走。人家笑他像一个傻子,脑子不开窍。那个时候正是海宁纺织业起步阶段,几乎家家办工厂,一年随便怎么也挣好几十万元。

  一切没有了指望,徐九斤成了电影放影的“个体户”。他不相信,农村的人会那么快不看电影,他就把全部的家当,装上一个板车,开始四处“讨生活”。

  从1998年到现在,徐九斤已经放映了近万场电影,观众数量近200多万人次。放电影的路越走越远,从嘉兴海宁到杭州的临平、九堡一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电影队,也由初期的他一个人,如今又变成了4个人的“大部队”,拥有5台放映机和3台发电机,最多一天放映电影超过8场。而电影的胶片也由过去的几十部,到目前电影带的存量超过了500部,有时,就连周边的电影公司也向他借片子。

  片源多了使徐九斤的电影越来越受欢迎,周边50多所中小学与他签订了电影放映协议。除了学校,后来一些村也找上徐九斤,请他给村民们定期放电影。去年,徐九斤所在镇的行政村都与他签订了全年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的协议,而且一签就是5年。

  两年前,徐九斤花了近20万,从北京买回了两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个人花巨资购进数字(卫星)电影放映设备,在我省农村,徐九斤还是第一个。

  放了多年的电影,九斤现在对农村的电影有自己的理解,名声也越来越响了,这几年,他的身影多次出现在教育部、文化部、北京电影学院等单位,作为受邀的贵宾,他的任务是给专家“授课”,讲自己对农村电影的理解。

  在本月举行的长春电影节中国农村题材主题论坛上,徐九斤作为唯一的农村放映员,他对某些大牌导演热衷于搞大片提出了质疑,他说,中国市场上最大的观众群,其实喜欢那种喜闻乐见的小投资的电影,比如南方观众尤其喜欢越剧电影。现在农民很少能看得到自己喜欢的电影,农村影片在题材的选择和拍摄上都应该有较大改变,应该把电影的制作方向与农村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拍出农民真正爱看、又有经济效益的电影。这位土得掉渣的农民斗胆直言,博得了满堂喝彩声。

  为了让农民看到最喜欢的电影,他还经常与中影公司、北京电影洗印厂、上海电影制片厂联系,订阅各种电影宣传海报、刊物,收集有关资料,有啥好影片就直接买下来。他不仅买片,在发现农村有一些人整天迷恋赌博后,还与别人一起编了个快板书《赌博害己又害人》,然后制作成幻灯片,通过荧幕播放,教育那些赌博的人。

  有了数字放映机后,徐九斤开始琢磨当起了“编导”,通过网络搜出了大量汶川大地震的生动照片,赶制出一张DVD,然后请网络北京数字电影公司制成数字电影《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尽管只有2分钟,但是在每次放电影前先一放,效果出人意料地好,这让他感到很知足。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徐九斤放电影 ■本报记者 汪成明 海宁报道组 沈达 李迪刚 2008-7-17 48256F32002924A64825748600411772[A1-汪成明≈A5-沈达≈A5-李迪刚≈B1-庞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