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方式导致信息良莠不齐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网民在虚拟世界里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意愿。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自由正被一些人滥用。
今年7月1日上海闸北恶性袭警事件发生不久,就有人造谣称犯罪嫌疑人行凶的原因在于曾被执法民警殴打致残,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后据造谣者供认,他此举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在网上的影响。这些言论自由的滥用,直接造成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
网络依赖危害网民身心健康
网络在给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部分人群出现“网络依赖症”和“网络成瘾”的现象。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群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在18岁以下青少年网民中,玩网络游戏的比例高达73.7%,青少年网民中有“网瘾”倾向的达27.1%。值得重视的是,很多网站和网络游戏运营商以营利为目的,精心设计内容和情节,增强网站内容和游戏的“粘性”,以牺牲网民健康为代价赚取利润,成为部分网络依赖症的“病源”。
淫秽色情污染网络环境
网络色情问题由来已久,是网络固有的“顽疾”。网络低俗、色情、淫秽之风时有泛滥,对社会道德规范和未成年人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淫秽网站在国内“扫黄打非”高压态势下向境外转移,利用国际间法律和管理上的漏洞,继续对国内网民进行渗透。一些商业网站为了吸引眼球,将低俗、色情的内容放在显眼的位置,而且屡禁不止,造成的危害和影响难以估计。
网络欺诈造成信用体系缺失
互联网的虚拟特性,给网民带来极大自由的同时,也增加了网上进行商务活动和建立互联网信用环境的难度,凸显出信息不对称性,增加了交易的风险因素。根据2007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分类信息3·15诚信调查分析报告》,网民关注的五大互联网信息诚信问题分别是:网络虚拟性(32%)、电子商务诚信(27%)、技术安全(21%)、网络实名制(13%)、网络攻击(7%)。
网络暴力危及个人隐私
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一旦被滥用为“人肉搜索引擎”,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都将破坏网络道德和伦理的起码准则,最终不利于互联网的发展。
2008年以来,“很黄很暴力”、“姜岩跳楼”等网络暴力事件接踵而至,在“道德”、“正义”的名义下,“网络暴民”滥用言论自由,侵害他人隐私,只图获得自身言语快感和满足窥探欲望,对在事实真相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可能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缺乏起码的考虑。网上不受制约的对隐私的侵犯,私设公堂式的道德审判,侮辱性的“恶搞”,都在把网络舆论引向歧途。
数字鸿沟带来新的社会分化
网络时代,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之后中国社会的又一大差别。
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网民数量及使用互联网的差异上。据统计,在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地区分布中,广东用户规模占了13.3%,超过西藏、青海、宁夏、海南、内蒙古、新疆、贵州、云南、甘肃、吉林、天津等11个省区市的总和。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到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为3741万人,普及率仅为5.1%。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普及率达到21.6%。
城乡互联网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互联网应用程度的落差、知识和信息的分隔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富分化,正成为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受教育水平的重大障碍。国际间、地区间、城乡间的数字鸿沟成为网络时代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
(本版文字均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