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个行业60个产品建模
近年来,针对我省民营经济发达,块状经济、区域经济相对突出的特点,各级国税部门纷纷通过纳税评估加强行业税源监控,但仍然存在评估方法单一、指标设置不科学、评估信息不完整、多头评估、重复评估等问题,造成评估工作针对性不强,评估效率差。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2007年3月,省国税局开始在全省推广行业建模工作,即从行业典型调查入手,利用数量与金额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实物流为主线建立投入产出模型,使评估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准确和全面。截至目前,全省已搭建完成服装、皮鞋、缝纫机、机床、阀门、厨具、纸业、印刷、轴承等55个行业60个产品的评估模型。这些行业(产品)评估模型已成为我省各级国税机关加强行业监控、助推税源管理的重要工具。
“同样行业的相同产品,在相同时期内的投入产出比例是基本一致的。”湖州市国税局征管处潘春晖告诉记者,“我们就是利用这种相对固定的投入产出关系,对具体的行业和产品分别搭建税收模型,有了它们作参照物,就像有了一杆杆公平秤,一旦企业的税收指标有什么异常动向,我们马上就能察觉。”
系统监控,情况一目了然
为深化行业建模工作,去年省国税局专门开发了一套行业税源动态分析监控系统。该软件内嵌于目前全省国税系统全面应用的税收征管辅助系统中,融分析、监控、评估为一体,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征管信息,补充行业申报数据,运用技术手段加以整合和增值利用,实现行业税源的动态管理。软件可归集不同来源的评估疑点,通过内建的评估台账和稽查台账,过滤已评估或已稽查的纳税人信息,然后区分告知告诫和重点评估两种方式,作出不同的疑点处理。
“有了这套系统,我们的行业建模工作真是如虎添翼。”杭州市国税局一位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纳税评估工作的干部告诉记者,“每个月申报期结束后,我们只要坐在办公桌电脑前,当月监控的企业有哪些存在疑点,可能会有什么异常情况,一目了然。”
据统计,2007年全省纳入行业模型进行有效监控的共有1154户,涉及17个县(市)21个行业,通过对其中315户企业进行重点评估,发现有问题企业181户,共合计补缴税款、滞纳金5123万元。2008年1至4月纳入行业模型进行有效监控的企业增至4707户,涉及35个县(市)55个行业,占全省相应行业户数总计的3.87%。截至4月底,对其中956户企业开展了重点评估,发现有问题企业624户,合计补缴税款、滞纳金2737万元。
强化管理,提高行业税负率
在通过行业建模监控,加强针对性评估,增加税收收入的基础上,各级国税部门还针对建模过程中发现的管理薄弱环节,制定行业税收管理办法,有力地提高了行业税负率。
自2007年3月全省组织开展建模以来,纳入建模监控的化纤、服装、皮鞋等建模单位管理的55个行业2007年至2008年4月累计应税销售收入增加420.70亿元,因增值税税负率提高增加增值税收入6.69亿元,增加所得税收入1.41亿元。部分单位取得的成效更为显著。如杭州市萧山区国税局通过评估模型使得所监控的锦纶丝、氨纶丝、涤纶短纤、环绽纺棉纱等4个行业2007年增加应税销售收入10.53亿元,增加增值税9891.96万元,增加所得税1338万元;绍兴县国税局通过建立印染行业评估模型,2007年增加应税销售收入15.73亿元,增加增值税1.72亿元,增加所得税2402万元;温岭市国税局水泵行业建模后,2007年43户企业的销售收入总计23.9亿元,增长45.3%,自行申报入库税款837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71万元。
减负增效,避免重复评估
省国税局征管处负责人认为,税源一体化管理理念贯穿于行业建模和系统设计的全过程,是其中的精髓所在。通过行业建模和计算机分析监控,各部门之间建立起纳税评估联动机制,初步解决了多个评估软件、各税种重复评估的问题,切实做到对同一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原则上只安排一次纳税评估、或涉外税务审计、或日常检查或税务稽查,促进了减负增效。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实现了行业模型信息共享,一个地区在引入其他地区的模型后,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模型作适当修改后使用,节约了建模成本,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对于已建立模型的指标参数,系统可以根据一定条件进行重新测算,从而可以有效预防参数、指标钝化。
记者获悉,今年省国税局准备将建模行业扩展到商业、房地产等行业,并把所得税评估指标纳入行业税源动态分析监控系统,以进一步加强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
记者 顾志鹏 通讯员 张杰 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