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映·秀·一·昼·夜
· 说·菖·蒲
· 团 聚
· 激情夏花
· 远去的书声
· 闲话古代退休诗
· 灾区行 (七绝三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映·秀·一·昼·夜
□裘山山
  【名家特稿】

  雨夜急行军

  5月12日夜,大雨倾盆而下,大地仍在不停地战栗。在都江堰救灾的成都军区某红军师炮团接到一个紧急命令:立即组织一支20人的突击队,想尽一切办法进入地震中心汶川县!突击队立即组成,由团副参谋长杨卫东带队,加上军区调配的2名通信兵共22人,10点30分从都江堰出发,冒雨急行军,赶往汶川。

  此时,地震已将道路破坏殆尽,突击队只能按大致方向沿岷江进发,有路的地方走路,无路的地方翻山。由于出发紧急来不及装备,整个队伍仅有5把手电筒作为照明。

  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他们无法知道自己已经走了多少公里,距离汶川还有多远。他们只能在漆黑的危机四伏的雨夜里奋力前进。途中一次又一次遇到断裂的路,被泥石流掩埋的路;一次又一次遭遇由余震和下雨引起的山体滑坡和塌方。但突击队一刻也没有停下脚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尽快赶到汶川!天亮时,他们终于看到了逃生的老百姓,得知这里是映秀镇。此时是13日早上6点半。从12日晚上10点半出发,突击队在雨夜里整整走了8个小时山路,成为第一支到达汶川映秀镇的部队。

  山坡上河滩上聚集着许多逃生出来的受灾群众,他们看到解放军,激动万分,呼的一下全都围了过来: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有救了!

  杨卫东立即用海事电话向上级报告了这里的灾情,同时配合幸存的当地领导安抚稳定群众。在短暂停留后,继续朝县城方向为大部队探路。

  此时,突击队的每一个战士的脚上都是血泡,双腿浮肿,饥肠辘辘。每一个战士的身体和意志都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他们太需要进行歇息调整了。但是没有时间。时间就是生命。突击队继续翻越危险重重的山岭,努力抵近县城。在徒步开进4个小时后,终于探明通往县城的路,已完全被山体滑坡淹没得踪影全无,无法通过。

  杨卫东迅速带部队返回映秀镇,一边向上级汇报,一边带领突击队就地展开营救。当天晚上,他们就在映秀小学救出4个生还的孩子。由于出发匆忙,战士们只带了很少的干粮,这个时候,都毫不犹豫地拿出来分给了获救的孩子们。

  5月16日,我来到汶川县映秀镇,在临时营区的塑料棚里,见到了突击队队长杨卫东。当我问起那晚的经历时,他竟十分腼腆,话也很少。在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了情况后,他马上又带部队执行任务去了。

  我不知道他们是谁

  在北川县城的废墟上,我们空手行走都十分艰难,需要拄着木杖。但却不断看到一队队抬着营救出来的伤员的担架从身边跑过,有解放军,有武警,有医护人员。道路崎岖坎坷,危险重重。他们抬着担架,举着输液瓶,遇坎爬坎,遇山翻山,还不时地大声喊,快!快啊!

  其中有一队官兵抬着一个刚刚救出来的少女从我们身边跌跌撞撞跑过,很短的一瞬,我听见那个少女说,解放军叔叔,我冷。一个年轻战士立即俯身安慰她说,别怕,马上就好了。看上去,这个“解放军叔叔”只比少女大二三岁,他满脸是汗,灰扑扑的军装已经湿透。我不知道他在这条道上已经跑了多少趟了,也不知道他还要跑多少趟。

  年轻的士兵,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记住了你轻轻的抚慰:别怕,马上就好了。

  在徒步通往映秀的路上,我们遇到一群扛着铁锹和镐头的士兵,他们满身是泥,满脸疲惫,看到我们时依然露出朴实的笑容。他们正在抢修从紫坪铺通往汶川映秀镇的道路,他们已经在随时可能塌方的山道上呆了一整天了。可第二天又一次的塌方将已经开通的路淹埋。于是他们再一次投入抢修,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

  走过一处山坡泥洼地时,我忽然看到几个等待爆破的士兵横七竖八地在泥洼里睡着了。他们睡得很熟很熟,年轻稚嫩的脸庞十分安详,好像他们不是睡在危险重重的塌方现场,而是睡在母亲身边,我的心在一瞬间无比疼痛。

  孩子,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们是某红军师的工兵战士。

  在映秀镇,好几个人告诉我,这里有个英雄的少校,已经退役了,却在灾后第三天独自一人赶到映秀投入救灾。后来他遇到一个退伍士官,也是作为志愿者赶到映秀的,两人便组成战斗小组,不分白天黑夜地展开营救。人们只知道少校是山东人,济南军区转业干部。至于那位士官,只知道姓万,是哪里人,哪个部队转业一概不知。

  我很想找到他们,却无从找起,他们的身影消逝在废墟里。

  在映秀镇42医院第三医疗小分队采访时,我忽然看到一个长着一张娃娃脸、身着迷彩服的女兵,她将背囊里的食品送来给医疗队。她的身后还有两个小伙子,都穿着迷彩服。一问,原来他们都是退伍兵,已经到映秀参加营救三天了。女兵原是南海舰队的,男兵是森林武警的。他们在成都相遇,组成小分队,由红十字会派来。但他们都不肯说出自己的名字,在我们的追问中快速离开。

  虽然我在那里仅仅呆了一天一夜,却已经深刻地感受到在映秀救灾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忍耐。

  年轻的女兵,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永远记住了你的笑容。

  还有还有,还有很多很多。我不知道他们是谁,我无需知道他们是谁,因为我们是战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映·秀·一·昼·夜 □裘山山 2008-7-4 浙江日报000152008-07-0400017;浙江日报000152008-07-0400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