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菖蒲好像是丛生在沼泽和浅水漾里的。在民间,大部分人还管它叫蒲草。
小时候,每年的仲夏,我读小学的那方水塘的岸边,就会长出绿油油的菖蒲来,绵延开来,大约有半亩大的面积。那时,我们还不知道它叫“菖蒲”,都管它叫“水蜡烛”。因为,在它簇拥的细长的叶子中,夹杂着形似蜡烛一样的赭色花茎。老人们说,这赭色的花茎在夏夜里燃着后可以驱逐蚊虫。我试过几次,好像也不能把蚊虫赶走。
我真正注意菖蒲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大学位于城市的边缘,校园的南墙根有一大片的沼泽地,在这片沼泽地里就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菖蒲。面对着这片菖蒲,我已经没有年少时的那种要点燃它来驱蚊虫的念头了。有了这片菖蒲的遮掩,这里倒是成为同学们课后的伊甸园。望着夏夜的星空,听着恋人喃喃的情话,这是多么美好的夜晚。不过,这样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等到毕业时,眼看着劳燕分飞,留在记忆中的也只有那片长满菖蒲的沼泽地了。
后来,我读到李商隐的《促漏》一诗,诗中说,“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我的心里就会生出一股莫名的隐痛。我知道,这种隐痛来自于大学校园“南塘”边的挥泪作别。看蒲草悠悠,鸳鸯戏水,月下却孤影徘徊。大概正是因为这菖蒲的原故,我们才会有彼此的顾念和寄情吧。
古籍中说,菖蒲在文明的传承过程中,也曾扮演过竹简时代和纸质时代的一个中间替代物。那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帛书和草纸那是后来的事情,当时只能在菖蒲上刻上字,做为远送传递密函的文书。而在民间,菖蒲的作用不是在文化上,而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应用中。据《礼记》中记载,我国在周代的时候,民间就有用菖蒲编织草席的习俗,另外还编有斗笠、草鞋、草扇、草帘等,以及菖蒲编织的蒲帆。传说中伏魔的钟馗就是用菖蒲做剑来捉鬼。端午节的时候,至今家家户户的门楣上还都挂着艾草和菖蒲,就是为了驱邪和免祸呢。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菖蒲的身影随处可见,有菖蒲编织的茶托、笔筒、果篮等。这些散落在千家万户的菖蒲物件,不单纯是自然和生活发生的直接物质联系。其实,更主要的是从内心的遐想开始,让人思考一些潜在的古韵。
菖蒲悠悠。想不到,一支柔韧的蒲草竟有这么多说不完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