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杭州品质生活上榜人物”、“ 浙江省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创新提名奖”,居住在杭州下城区灯芯巷的鲍倩大妈和她创办的“鲍大妈聊天室”近日成了小巷的新闻人物。许多人看了地震灾区报道感觉心里难过,他们会来聊天室咨询;居民家庭发生矛盾和纠纷,他们会到这里寻求解决之道;父子、婆媳之间有了心理隔阂,他们会想到这里疏导和解……“鲍大妈聊天室”开办五年来,成了社区居民身边名副其实的爱心接力站。
“大自然有地震,
每一个人的内心也会有地震。”
“大自然有地震,对人的内心来说也会有地震。”离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一个多月了,鲍倩大妈的心思还记挂着千里之外的灾区。
5·12大地震情牵八方,杭州下城区灯芯巷社区的居民们也时刻关注着灾区的最新状况。“我老伴是个软心肠,四川地震发生后,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看灾区灾情的报道,渐渐地做什么事都没有心思了,而且还睡不好觉,昨天看到解放军失事直升飞机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的消息,茶饭不思。请问该如何帮助她调整情绪?”星期二上午,照例是社区“鲍大妈聊天室”开门迎客的日子,一大早就有位大妈匆匆赶来咨询。“第一,尽量宣泄,把自己心理上累积的情绪表达出来,可以写成日记,可以向亲朋好友述说;第二,转移注意力,比如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去爬山、跑步、游泳,或者去外地休闲旅游;第三,现时摆脱,缓解焦虑反应,严格控制看电视、报纸,每天不超过2小时。”鲍大妈的一番耐心讲解,对方不住地连连点头。
“鲍大妈聊天室”创办至今已经有5年历史,创办人鲍大妈今年七十有五,她告诉记者:“不仅大自然有地震,人的内心也常常会发生地震。”对自然界来说,地震意味着地动山摇,房塌屋倾,可对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来说,任何情感思想上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一场“心理地震”。一旦人的心情受到压抑,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所以心理隐患需要及时进行疏导。社区主任向记者透露,就在前两天,一位91岁的老伯兴冲冲走进鲍大妈聊天室,扬了扬手里的剪报本。老伯把剪报本郑重地放到桌上,小心翼翼打开扉页,大伙发现里面贴满了从报刊上剪下来有关地震的200多张图片资料。原来看着触目惊心的报道,老伯忧心忡忡,于是想到把报纸上关于地震的图片搜集起来,让大家翻阅。聊天室的成员还主动向社区报名要求当志愿者,奔赴四川灾区支援抗震救灾工作。
杭州首创的“鲍大妈聊天室”
鲍大妈在灯芯巷社区可算得上是一个新闻人物,记者慕名来到她家中采访。不算宽敞的屋子收拾得干净而整洁,客厅柜中“2008杭州品质生活上榜人物”的簇新奖牌是她刚刚获得的称号。身着红色上衣黑色裤子的她虽年逾古稀,却显得精神硬朗,谈笑风生。
鲍大妈本名鲍倩,在杭州也算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了。而这名气一开始来源于她近乎传奇的经历。鲍大妈告诉记者,她1950年参加工作,原先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后来转业到杭州群众艺术馆,从舞蹈演员到群文研究,她大半辈子所从事的职业一直与文化有关。
1992年,也就是鲍大妈60岁的时候,她开始学电脑。“刚开始学五笔字型,我都是在肚子上记的。”在记者面前,鲍大妈显得很幽默,手还顺势在肚子上笔划了两下。很快的,她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那天她儿子看见妈妈高兴的样子,形容说“妈妈拥有了电脑,就好像拥有了整个世界。”回忆这一幕,鲍大妈的眉宇间满是喜悦。
学会电脑后,热心的鲍大妈就在灯芯巷社区开起了免费电脑培训班,从学生升级成一名老师。她用自己创造的一套独特方法教授五笔字型,记者看到,在客厅书架上一尊电脑学习班学员送的“甘为孺子牛”塑像,便是学员们对她最好的评价。65岁时,鲍大妈开始啃英语,她买来一整套《牛津·书虫》英汉对照读物,“碰到陌生的单词就查字典,不厌其烦,直到掌握。现在我已能简单阅读英语读物,结结巴巴地进行简单的口语对话,和国外的朋友收发英文邮件也没什么问题!”
2003年,鲍大妈在她70岁的时候报考驾驶执照,这一年国家正好将驾照的考试年龄放宽到70周岁。鲍大妈每天往驾校跑,经过三个月强化训练,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驾照。如今她每周都会驾车四处逛逛,还写了170多篇的《陪驾札记》呢。
60岁学电脑,65岁学英语,70岁学驾驶,170多篇《陪驾札记》,这些还远远不是鲍大妈传奇的全部。2001年,鲍大妈每天走一个地方,每天写一篇文章,由不同地点、不同感悟来反映杭州改革发展的风貌,由此她捧出了《触摸杭城365》,由杭州城市档案馆收藏。古稀之年,她终于拥有了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北京人文函授大学、中国计算机函授大学三本证书。其中,中国计算机函授大学的证书居然花费了她8年的时间,然而老太太并不因此而停步。2005年6月5日,杭州第一家《鲍大妈有约》聊天室正式开张。
当时,聊天室只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陋室,一张书桌,两三条椅子,就是全部家当。“一脚跨进去,我才知道有多么难。”鲍大妈如此形容自己对聊天室的感觉。“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进来,我就站在聊天室门口,和大伙家长里短的聊天说地。”她笑着说,“都有点像商店促销拉客了,直到好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客人才慢慢走进聊天室里来。”回忆起聊天室的第一位来访者,鲍大妈还历历在目。那天,聊天室走进一位年纪稍长的女性,一落座却欲说还休,显得很拘谨。鲍大妈为让她放松下来,笑着说:“你是大妈,我也是大妈,有什么心事尽管跟我说,你慢慢讲我仔细听。”听了这番话,那位大妈才缓缓地把自己的心事和盘托出。
居民身边的爱心传递站
居民区干部介绍,自从聊天室开张以来,这里便成了社区居民经常光顾的地方:给女儿征婚的来了,夫妻吵架的来了,儿女教育方式出问题的来了……慢慢地大伙形成了习惯,不管是开心的伤心的,总想到鲍大妈这儿来聊上几句。前两天,社区里一个中年汉还送来三首自己写的诗歌让鲍大妈阅读。
二十多年前,这个居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正是考大学的年纪,平时成绩骄人的他竟在高考中发挥失常落榜了,这对一直自信的他而言无疑是个莫大的打击。受了重创的他从此便有些神经失常,而他的母亲也因为儿子的病自杀。从此,他与父亲相依为命。二十多年来,父亲一直带着他往来于各家医院,他的病情也时好时坏,直到近两年才稳定下来。如今的他虽然待在家里,却不甘于寂寞,用手中的笔创作了许多的诗歌。“很多诗写得很好呢,特别是写到怀念母亲的更是感人。”鲍大妈禁不住赞叹:“如果那时候我们能早点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就好了,他也不用吃这么多苦头。”鲍大妈一脸遗憾。
或许是同龄的缘故,鲍大妈聊天室总是受到很多老年人的青睐。社区胡大爷住院治疗花去5万多元钱,这让本来就经济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于是他拨通了《鲍大妈有约》热线电话。知心的鲍大妈用自己的经历讲给胡大爷听,让大爷慢慢放宽了心,一聊就是许久。聊完天后,鲍大妈马上又把此事告诉了社区干部,和社区一起商量解决之道。
如今“鲍大妈聊天室”越办越红火,许多青少年也特别喜欢到这里来。家住武林路的一个小学生每天上学都经过聊天室门口,鲍大妈主动和他打招呼,并邀请他到聊天室里聊天。通过聊天沟通,鲍大妈了解到他在上课之余还报了4个兴趣班,为研究未成年人的课外生活提供了一个样本。此后,这位同学成了聊天室的常客,生活中有什么开心的、烦恼的事总喜欢与鲍大妈聊聊。现在,“鲍大妈聊天室”已不仅仅是一个提供聊天宽慰的场所,很多时候更成了沟通的纽带。有居民反映说楼道里的感应灯坏了,大家进出很不方便;还有人反映小区门口地面上有个铁坎,老是被来往车辆撞得“咣咣”响。这些事情被反映到聊天室后,鲍大妈来来回回连着跑了好几趟,把情况告诉社区负责人,光是重新安装感应灯就来来回回打了十多个电话。“大家想着你是对你的信任。”鲍大妈对此并不叫苦。
“这是一个能捧出爱心的团队;是一个不会衰老、继续学习、刻苦创新的一个团队;是一个能与疾病抗争并能持续坚毅为民奉献的团队。”鲍大妈用三句话概括了她眼中的聊天室成员。不会衰老是因为他们超越了年龄的鸿沟。现在的鲍大妈聊天室成员平均年龄69岁,最大的已经有87岁高龄,但他们并未因为年龄问题而停滞不前,用鲍大妈的话说,他们已经超越了年龄的束缚。继续学习是因为聊天室的成员中有很多原先只是普通工人,可是他们边干边学,努力把爱心、和谐、幸福与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只要有为群众服务的心,“哪怕是一点点,也毕竟是大于零。”从鲍大妈的话语里,记者感到了那些不甘寂寞、甘于奉献的老人们的一腔赤诚。
如今的“鲍大妈聊天室”已经升级换代,不但面积大了,还专门辟出了一间儿童阅览室。聊天室的成员也扩展到了13个,包括儿童文学作家、高级法官、心理保健师、家庭婚姻指导师等各方人士。他们各有专长,各司其职。除了传统的聊天室和上门入户的聊天小分队外,还设有“专项咨询活动室”,包括未成年人教育、法律、养生保健、家庭婚姻咨询等。从去年开始,他们又新设了“和谐幸福大课堂”和“社区文化屋”,聊天室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聊天谈心,拓展出了调研、培训、辅导等多项功能。从聊天室开办至今,总计服务2996人次。今年年初,鲍大妈创办的社区聊天室更是获得了“浙江省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创新提名奖”哩!
[延伸阅读]“鲍大妈聊天室”,2005年6月在杭州市下城区灯芯巷成立,是杭州市乃至全省居民社区首家建立的社区心理聊天机构。开办至今,每周星期二上午8时至10时10分为工作时间,总计服务2996人次,入室聊天及咨询服务1915人次。今年年初,获得全省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创新提名奖;2008年6月,鲍倩大妈获“杭州品质生活上榜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