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三四十元的伙食费,怎么花才最“合算”?
每天清早,骑上电动车到附近的卖鱼桥农贸市场前,家住温岭市太平街道望湖小区的颜小欢都会拿这个固定的问题问问自己。这几乎成了她这半年多来的习惯。
她必须要在步入菜场前计划好,至少是做到心里有数。因为眼下的菜是一天一个价,不是今天青菜涨了5毛,就是明天番茄涨了1块,前段时间10块钱还能买四两河虾,过几天却连三两都买不到了。
“这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机动战’。”被许多人称为“颜阿姨”的颜小欢,这样形容自己的菜场“秘技”。
年近五十的颜阿姨在当地一家药房里当执业药师,闲时还兼职帮一家企业做会计,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丈夫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夫妻两个月收入近万元。
这样的收入在当地不高不低。“不过家庭开支也不小”,颜阿姨说,公公婆婆虽然不和他们一起住,但每月也要给赡养费,家里还有一个上高中的女儿,学习费用也不小。
一家人中午都不回家吃饭,颜阿姨要操心的是晚餐,“早餐反正就是泡饭之类的随便应付一下。”由于下班比较晚,颜阿姨一般每天早上都要把菜买好,她的预算是,三个人一般烧4个菜,三菜一汤,每天买菜的钱控制在三四十元左右,一个月总支出不超过1500元,“有时候家里难免来个客人,就要买点好菜了。”
颜阿姨是个急性子,以往进了菜场总是挑最常买的菜买了就走,女儿爱吃红烧带鱼,丈夫喜欢吃海虾,自己偏好吃肉骨头,这三样也是她菜篮子里最常见的。菜价一天天见涨,颜阿姨在菜场里停留的时间也长了起来,东问问、西看看,比较各种蔬菜和鱼肉的价格,菜篮子里也不再是“老三样”了。
“我现在也学会了货比三家,用心买菜,考虑怎样搭配。”颜阿姨笑着说,“买菜也是一门学问,怎么根据季节变化、行情变化,搭配菜蔬,还真要动一番脑筋呢。”
“这个方头鱼多少钱一斤?”
“12块。”
颜阿姨皱了一下眉头,价格比几个月前涨了一倍,有些划不来,她转身走向旁边的虾摊。
眼下正是海虾上市的季节,一斤对虾18元,比上个月降了六七元,颜阿姨很满意,弯腰挑了一斤虾。她盘算着,晚上可以烧个清汤虾,吃不掉的可以剥虾仁,虾头虾壳还可以拿来熬汤,女儿功课压力大,熬点虾汤能给她补充营养。
买了海鲜,颜阿姨来到旁边的蔬菜摊,青菜已涨到2元一斤,她看了看,决定不买叶菜。“老板,买两根丝瓜,再来2元钱的大蒜。”夏季是瓜果上市的旺季,价格没怎么涨,颜阿姨决定,这几个月的蔬菜就靠它们“当家”了。随后,颜阿姨又割了一斤猪肉,买了一块豆腐,离开了菜场。
“我今天一共花了37元,而且还有两个荤菜呢。”颜阿姨向一旁前来买菜的邻居张大妈招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