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建立评价和
使用干部的新视角
· 我省启动“青年创业”送服务活动
· 蟑螂成“宝”
· 快乐游戏驱阴霾
· 为了灾区群众,再苦再累也值得
· 高起点的抉择
· 喜看润物细无声
· 捐设帮扶金 竞相攀穷亲
· 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高起点的抉择
——来自嘉兴市秀洲区的投资调查(上篇)
本报记者 应建勇 沈建波 苏 靖 秀洲区报道组 吴桂潮
  投资,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来说,往往具有“起点”的意义。

  6月9日,一年一度的“创新秀洲”产业投资洽谈会如期举行,当天签定15个项目,总投资额84亿元,远甚往年。

  更不寻常的是,这一次坐在签字台前的投资商让人眼前一亮——

  成功开发中关村软件园、生命科学园和商务核心区的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来了。他们首次走出北京,在秀洲投下48亿元,建设“北京科技园长三角创新园”;

  上海交大科技园来了,他们首次走出校园,斥资10亿元“落子”秀洲,已经接手秀洲科技创业中心,计划将其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即将开工建设的上海科技京城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区,同样是这个“头脑之都”走出上海的第一站。

  ……

  为什么这些国内顶尖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者”齐齐来到秀洲?

  是因为秀洲距上海仅“一步之遥”?是因为拥有比京沪低廉的商务成本?还是因为秀洲人具有招商引资的“特异功能”……

  “是,又不完全是。”秀洲区委书记祝亚伟笑笑说,“更关键的是秀洲一直在探索的转型之路,契合了有远见的合作者的战略需要。”

  两个总也完不成的指标就是“病灶”——

  顿悟,从阵痛中来

  轻松的签字仪式背后,是秀洲人经历“阵痛”之后的警醒和践行。

  2003年,区委、区政府确立“工业立区”战略,到2007年,秀洲经济总量猛增5倍,年财政收入从2.9亿元增加到15.8亿元,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从3家增加到45家,规模以上企业逾700多家,形成了纺织和小家电两大产业格局。

  尽管成绩喜人,但从2007年底以来,区委、区政府一直在思考:5年间,其他经济指标全部完成,但有两个指标却始终落后预定目标一半:一是R&D(研发)投入只占GDP的0.88%,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工业增加值的10.8%。

  这两个未完成的指标带来的“负面效应”,更让人警醒。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与资本市场风险加大、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去年以来,秀洲不少传统企业遭遇高成本、低效益的挑战,日子越来越难过。在纺织工业强镇王江泾,尽管拥有3万多台织机,但超过一半是包括“家庭作坊”在内的传统织机,产品附加值自然不高。今年1至5月,受企业效益下滑影响,全镇财政收入增速滑落到个位数,为近10年来首次。

  几乎在同一时间,区领导发现,由于土地和环境容量的制约,秀洲已不可能让那些低效益、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任意“挥霍”了——以前最多的时候一年可以批地1万亩,现在5年都不可能有这么多指标。

  “病灶”找到了,动手术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祝亚伟回忆说:“秀洲站在十字路口,我们当时心急如焚,如果不淘汰落后产业,秀洲将被落后产业拖垮;如果不发展优势产业,秀洲将被优势产业抛弃。”

  2007年底,秀洲毅然提出“转型发展”,明确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10年新兴产业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路径也很明确,首先引进战略性项目,在高起点上推进新一轮发展。区长张明超对此有着独到的理解:“过去招商引资一味追求数量和速度,捡到篮里的都是菜。现在招商时,我们都要说两句话,一句是我们欢迎你来,另一句是我们希望你来做什么。”

  张明超嘴里的希望,蕴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招商的目标从单一的“内容项目”,转向具备二次招商功能的“运行公司”;二是从分散招商注重量的累加,转向培育产业链实现质的聚变;三是从注重静态规模,转向注重动态成长潜力。

  抓投资,就是抓未来的竞争力;抓准了投资,就是赢在起跑线上。在秀洲,如今招商引资并不是投资额度越大越好,而是综合考虑亩均投入、产业导向、技术含量等因素。如果不符合要求,项目再诱人,一样会被拒绝。

  千台喷水织机被拒门外——

  “壮士断腕”显胆魄

  王江泾镇前几天传出一条大“新闻”:镇里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引进的一个大项目,在5月底被“否决”了。

  王江泾是秀洲第一经济强镇。两年前,邻省一家企业决定投资3亿元,在这里上马一个1000台喷水织机的纺织项目。“这个项目如果投产,年产值可达10亿元,将成为我们镇里最大的企业。”镇长陈天荣告诉记者,听说要放弃这个项目,当时镇里很多人都转不过弯来。

  这几天,镇里和区里有关部门已经与那家企业达成协议,原来供给这个项目的78亩土地已经腾空,准备让给一家来自意大利的著名家具制造商,作为其在中国的总部和设计、生产、销售中心。

  进退之间,有埋怨、有惋惜,更有赞扬。在这背后,是秀洲区委、区政府“吃了秤砣”的决心——“宁可牺牲一时的政绩,也要实现转型发展。”

  说来或许你不信,去年底以来,已有10多个平均投资额超亿元的项目被拒之门外,亿元以下被“咔嚓”的项目则更多——换在以往,这些都是“争着抢着的项目”。“下马”的原因一致:高能耗、高污染、简单复制、产业层次低……由此腾出的土地,全部用来发展新兴产业。

  转型发展,最关键的是转变思想观念,“在一段时间内,报表数字可能会比较难看,但改革就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区领导说。纺织业占王江泾镇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镇里计划通过引进创新型项目,以及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使纺织这个“老牌”产业走向现代。换句话说,喷水织机肯定不要了,更先进的喷气织机则欢迎落户。

  “招商引资是新一轮发展的起跑线,否则要实现赶超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区经贸局局长沈凤兴告诉记者,今年初,区里出台了《新型工业化战略若干意见》,将工业项目分为优先发展类、改造提升类和淘汰限制类,凡是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的项目一律不再引进。

  为了明天走到一起来——

  我们共绘蓝图

  秀洲正经历阵痛,阵痛却孕育着新生。

  在不少人眼中,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第一次走出北京选择落脚秀洲时多少有点贸然。不过在公司总经理许强看来,这是个再明智不过的选择:“我们与秀洲一拍即合。原因很简单,我们是为了明天走到了一起的。”

  许强告诉记者,秀洲不仅拥有“上海的资源、浙江的成本”,更重要的是,秀洲对未来的追求与他们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

  秀洲人对转型发展的毅然决心、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执着追求,同样让上海交大科技园、上海科技京城“动了心”。3年后,交大科技园在秀洲的年产出将超过50亿元,还将孵化、培育200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京城”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总部,其两幢高层建筑3年前产生的年税收就逾4亿元,几年后,这一模式将被拷贝到秀洲……

  冲着同样原因来的,还有世界三大物流地产商。一年前,他们齐刷刷来到秀洲。就在我们采访前几天,全球最大的物流地产商“普洛斯”一期投资2400万美元的物流园,完成了供地,即将兴建。世界排名第三的物流地产商AMB公司也不甘落后,急忙赶来秀洲。在王店镇,全球知名物流地产商“盖世理”的工地也已机声隆隆。

  引进项目时注重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更是让许多看重产业配套的企业“非常愿意来秀洲”。这不,许多光伏企业来了,围绕光伏产业的光电产业在秀洲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即将投资秀洲工业园区,建立一个集LED芯片、器件和照明应用产品于一体的较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以芯片为核心的产业基地……这些国内外光伏企业之所以千里迢迢而来,原因很一致,就是因为这里既有他们的上游供应商,也有他们的下游客户。

  扬弃之间,发展理念悄然嬗变,“明天”的竞争力悄然形成——秀洲人在高起点上开始赶超,一个新秀洲值得期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3 高起点的抉择 本报记者 应建勇 沈建波 苏 靖 秀洲区报道组 吴桂潮 2008-6-30 48256F32002924A64825746800418F4C[A1-应建勇≈A1-苏靖≈A2-沈建波≈B1-陈志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