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金华资讯
3  
PDF 版
· “一把手”蹲点感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8年6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把手”蹲点感悟
  “一把手”蹲点

  千方百计让山区群众生活更美好

  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 吴蔚荣

  趁着周日的空闲,我到赤岸镇东南角的蒋坑村调研。这是一个典型的偏远小山村,海拔500米,地处义乌、东阳、永康3市交界,距离义乌城区40多公里,全村仅有62户150余人。此行除了了解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也正好看看各项新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

  一到蒋坑村,我首先去了村里低收入农户82岁的金爱莲老人家。我与老人拉起家常。她和儿子都是护林员,每年只有6000元的工资。村里把她列为低保户后,每个月又能领到170元补助。老人很高兴,不断重复着一句话:“现在的党好、政府好,村干部也好,做梦都没想到老了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却深深打动了我。其实,百姓渴求的无非是吃好穿暖、安居乐业,自古如此。让百姓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就是对执政为民的最好诠释。而群众生活安乐了,自然也会拥护党,支持我们的事业。

  走访了其他一些农户后,我召集了蒋坑村两委进行座谈。村支书蒋洪秋提出几点要求:一是村民们不愿下山,希望原地旧村改造;二是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休闲旅游业;三是土地收归村集体后统一发包,发展效益农业。

  这次调研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山区情况的变化,经济条件明显改善,生活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但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农村房屋、土地、林地闲置较多,农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家乐”兴起后,山村基础设施承载压力也日益增大。

  针对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这些现状和特点,有必要研究和采取更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措施。比如,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山区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加快开发休闲旅游业;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异地奔小康”政策。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次蹲点调研,深切感受到蒋坑村两委创业创新、造福百姓的强烈愿望,由衷体会到省委“两创”总战略的良好群众基础。目前,义乌正处在发展新局面的转折点,我们坚信,只要把握好方向,激发起群众新一轮创业创新的热情,就能实现高位突破、率先发展,助推义乌再攀新高峰。

  六联村是横店镇现有的17个行政村之一(其余均为社区),4年前由上沧浪、下沧浪等6个村整合而成。全村共376户948人,耕地面积576亩。

  最近,我来到六联村蹲点调研。六联村党支部书记朱加帅告诉我,村集体经济薄弱,年收入不到2万元。要搞新农村建设,全靠向村民筹一点、向上争取一点。尽管这样,这几年来,村两委齐心协力,修起联村公路、建起村综合楼,还准备开通到村里的公交车,将村道与东永一线、二线等主干道相连。

  了解情况后,我与村干部进行座谈,商量怎样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带动群众致富。我提出,横店镇企业员工多,外来人口多,而六联村农业生产条件好,能否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建设一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就近供应横店市场。我还建议,村里可以因地制宜,依托横店影视城,开发“农家乐”,积极寻找发展经济的路子。村干部对这些建议都表示赞同。为了帮助村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我还准备帮助牵线搭桥,让有实力的企业与村里结成帮扶对子,企业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村民则采取投工投劳的方式,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从调研中了解到,六联村并村以来,6个自然村的资产还没有融合,各有各的账。类似的问题在全市各村不同程度存在。2004年底,东阳市对行政村(居)区划进行了调整,原先1279个村(居)整合成为390个村(社区)。撤并后,后续工作没有跟进到位,一大部分村只是行政关系并了,名义上是一个村,资产还是各归各的,工作还是各干各的(如自然村建办公楼、行政村建综合楼),群众办事更不方便。我觉得,并村就要并心,就要实现全方位的融合。下一步,要把推进行政村(居)撤并后续工作,促进行政村(居)融合作为一个工作重点来抓。

  我认为,村级组织换届是推进行政村(居)融合的有利契机,只有村党支部、村委会团结协作,一个村的发展才有可能,资产、土地、账务等方面的融合才能迈出新步子。只有村级体制机制理顺了,真正实现并村并心,新农村建设才能更有成效。

  并村并心推动新农村建设

  金华市委常委、东阳市委书记 张仲灿

  婺城区是一个既有城区又有农村,既有平原又有山区,乡镇之间、村落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的传统农业大区。在婺城农村,依旧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生活水平较低。据统计,全区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农户就有19914户44533人,占全区农村人口的13.8%。可见,“三农”问题是婺城区最大的民生问题,其中农民增收问题又是关键的关键。

  最近,我来到安地镇项村蹲点调研。项村大多数农民都从事桂花种植和销售,还有的在外经商办企业,钱袋基本都“鼓”了起来。户主只在周末回来小住。我听了很是欣慰,可以说是走在了全区前列。

  随后,我又走访调研了文明村、七间屋村。这两个村的村民也以种植桂花为主,但不论是种植规模,还是市场销路方面,都与项村村民有一定差距,钱袋“鼓”的程度与钱袋“鼓”起来的人数也有一定差距。文明村种植桂花百亩以上的大户基本没有,七间屋村有4户,与项村百亩以上的种植户有15户相比,差距较大。同处一条垅的几个村,近几年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项村的种植大户思想观念走在了前列,成为新型的“专业农民”,并带动了本村其他种植户的发展。联想到全区面上的情况,如何才能让大多数农民的钱袋子都“鼓”起来?

  经过走访调研,我感到,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育更多的“专业农民”。农业有前景,有潜力,但要靠人去挖掘。只有农民专业化了,产业才能规模化;只有农民专业化、产业经营规模化了,一个村、一个乡镇的集群经济效益才能显现,才能带动一般农民从事相应的产业,才能拉长产业链,降低产业成本,才能做大、做精、做强产业集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婺城项村桂花产业的发展壮大,靠的是农民,是农民走上了专业化生产道路,一个带两个,两个带四个,慢慢地发展起来了。当然,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也非常重要。婺城的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劳动力资源也非常丰富。只有培育更多的“专业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利用农业资源的能力和水平,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婺城农业强区的美好蓝图才能化为现实。

  要培育更多的“专业农民”

  婺城区委书记 周维亮

  蹲点其中 谋面其上

  金东区委书记、区长 王国强

  到金东工作4年多了,每年都要下基层走访100个村以上,今年可以走遍全区506个行政村。因此,对下基层调研并不陌生。这几天到上汪村蹲点,访农户、拉家常,与村民交心谈心,共议民生,共商发展,却有着更深的体会和感受。

  赤松镇上汪村是位于赤松镇北部一个山垅里的小村庄,共有129户,350多人。樱桃和杨梅是该村的两大特色品牌。通过前两年的扶持和培育,已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主产业。去年,该村完成了水果专业村发展规划,村庄整治、生活污水处理、饮用水管网改造等一批实事项目,村庄环境变美了,群众生活变好了,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6000多元。

  通过这几天的蹲点调研,我了解到上汪村面临的困难:受雨水天气影响,今年樱桃的裂果率达到60%以上。价格攀升,农民收入却减少了;饮用水管网改造完成,但水质还没有完全净化达标;村庄垃圾集中处理还存在困难;农家乐的效益还没有显现;村集体经济还很薄弱,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公益事业主要靠上级补助等。对这些问题,我跟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商讨,听取群众建议意见,逐一进行了落实交办。

  驻村的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上汪村反映出的问题,在其他村庄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也是当前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一是农业增效问题。要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品种改良、技术改造等形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升问题。今年要通过建立“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理”的三级管理机制,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三是群众创业途径问题。要建立健全创业创新的帮扶机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通过“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进行“一对一”帮扶,必须让每位农民都享受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绝不能让一人在奔小康路上掉队。四是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新农村建设、村庄公益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要不断探索、拓宽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着力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

  营造氛围  推进创业

  兰溪市委书记、市长 宋志恒

  这次我蹲点的云山街道十里亭村,共有8个自然村,560余户,1886人。去年人均收入6247元,主要来源于蔬菜种植、珍珠养殖、外出打工和劳务输出。选择十里亭村蹲点,就是想通过理清这个村创业致富的思路,指导全市农村面上创业创新工作,并在深化“强工兴市”战略、培育创业主体、促进乡镇工业发展等方面作一些探索。

  到村后,我和村干部、企业主、种养大户、党员代表进行座谈。大家纷纷敞开心扉,述说共同关注的问题:村里中小企业要做大,原地扩建厂房没有土地指标,到市级园区,门槛太高进不去,土地、资金等方面制约很大;珍珠养殖行业四面楚歌,养殖大户面临着二次创业的难题;村里自来水改造,村民盼了多年,但资金缺口大;村民建房缺少土地指标,等等。我一一作了记录。

  我梳理了一些需交办的问题,在会上把任务一一落实给相关部门。发展民营经济问题。部门、乡镇要更好地为村民创业提供服务和信息,帮助他们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营造好创业氛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部门、乡镇要牢固树立为民思想,帮助村里制定科学、可行的操作方案,加大各种专项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里村庄整治,也要根据经济实力和现实需求,科学制定规划。农业增效问题。农业部门要为农民提供多种高效种养模式选择,通过扶持典型户、建立合作社,带动面上的推广。涉农部门还要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农户建房问题。市政府已经拿出一定的土地指标用于缓解这个矛盾,同时要求国土部门抓紧研究农村宅基地复垦鼓励政策,通过复垦来满足农民建房需求。

  蹲点调研的这几天,我觉得收获不少。十里亭村反映出的这些情况,既有个性问题,也有兰溪面上存在的共性问题。怎样妥善解决,我想关键还是要帮百姓拓宽发展思路,营造创业氛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下一步,市委、市政府要尽快拿出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办法,切实把双创战略的实施引向深入、引向持久,全力保持兰溪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以村为镜鉴不足

  永康市委书记 徐建华

  在永康经济开发区28个村中,长城村无疑是矛盾突出、遗留问题多的“典型”。选择这个村蹲点,我必须破解这团“乱麻”的成因,并从中找出我们工作中值得深思和改进的“线头”。

  5年前,长城村编制了旧村改造规划:把老村推倒重来建设“新农村”,村庄面积扩大3倍。超前的思路,美好的愿望,吊足了群众胃口,规划却无法落地。展现在眼前的反而是脏乱环境:烂泥路、臭水塘、垃圾如小山堆积。

  这也不正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心浮气躁、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写照吗?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愿做,老百姓怎能不怨?我们只有先把一件件看似“小”实为一家一户干不了的事办好,“大事”也自然就做出来了。干一件,像一件,成一件;于细微处见精神,见效率,见民生,见公仆。这就是我们应有的政绩观。

  长城村由“先进”下滑至“落后”,反观我们的工作是否存在着“建物”多了、“建人”少了的问题?我们下村指导工作,不能只重视自己管的“行政”干部,却忽视“村官”的选拔、培养;不能只重视“能人”治村,却忽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各组织协调“治村”;不能只重视当选干部的教育培养,却忽视先进分子、有潜质群众的教育培养。否则,没有建好基层组织和干部梯队,使先进不可持续,落后难以摆脱,教训深刻。

  长城村集体每年150万元收入,但每到年终就按人头分“赚头”,每人500元,一分了之。这看似最简单、最实用、最公平的集体经济分配办法,村民却一边数钱,一边骂村干部不干事。“吃不穷,穿不穷,不会划算一世穷。”发挥集体经济的最大效用,这是村干部最大的本事之一。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各项制度建设,健全建财、理财、蓄财机制,工作不少。

  村里有位老干部对我说,现在的联村干部文化程度高了,但说话群众听不太懂了;道路修得更好了,但村里来得不多了;过去叫驻村干部,现在叫联村干部了。“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须知自己也是百姓。”我们只有真正换位为“百姓”,身去联,心去驻,驻到“百姓”中去“察民情、解民忧”,才能真正了解、理解、依靠群众,帮助和引导群众。

  我这次蹲点调研的是浦江县仙华街道金宅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共有602户、1670人。去年全村人均收入61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因此,群众要求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十分迫切。

  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设立民情意见箱等方式,多方倾听群众呼声,认真梳理和归纳他们反映的问题,我认为主要集中在致富无门、卫生差、买菜难、治安存在隐患、缺乏文娱设施等方面。这些问题与群众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亟需解决。

  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在同村民的交流和探讨中,逐渐理清了思路。那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好园中村的优势,引导和鼓励村民抓住机遇,创业创新。

  广开财路,解决群众增收致富盼“快”的问题。积极利用园中村有利条件,想方设法从开发区的蓬勃发展中挖掘自己的“宝藏”:依托区内企业,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村民经商办厂或发展来料加工;转变观念,走出家门就近就业,实现失地不失业;为区内工人提供房源,获取稳定的房租收入。

  长效管理,解决群众环境卫生盼“好”的问题。适当增加投入,建设必要的环卫设施。加强管理,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或有关制度,组建义务清扫队伍和卫生巡视督查队伍,划分村党员、干部卫生责任区等,实现长效管理。

  综合治理,解决群众治安环境盼“安”的问题。加强外来人口管理,组织开展专项整治等活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护村队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力度,切实改善治安环境。教育广大村民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消除“排外”、“歧视”心理。同时,尝试吸纳外来人员骨干参与村务管理,真正让他们融入到共建“和谐金宅”的工作中来。

  合“股”建市,解决群众出门购物盼“便”的问题。采用市场化方式兴建农贸市场,村集体以土地形式入股,吸纳村民投资合“股”建市。这样既可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也可以拓宽村民的就业和致富渠道。

  完善设施,解决群众业余生活盼“乐”的问题。结合旧村改造规划和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建设篮球场、乒乓球室,建立村图书室,开辟休闲公园。

  切实解决群众的“五盼”问题

  浦江县委书记、县长 张伟亚

  我选择蹲点的岩宅村位于武义中部,距县城23公里,毗邻寿仙谷风景区,交通方便,山清水秀。全村131户438人,40%的农户从事香菇种植,是食用菌生产专业村。该村自然资源条件不错,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3万元,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38元,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县属中等偏下。

  选择这个村蹲点,是因为岩宅村在武义农村中比较典型,各方面条件似乎都不错,但发展不快。我希望通过蹲点,为类似的村庄如何发展探寻良方。

  几天的蹲点调研,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我认为蹲点调研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到田间地头,才能真实了解农村情况。到岩宅蹲点之前,我自认为对农村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但真正沉下去后,感觉蹲与不蹲大不一样。国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扶农政策,今年我县投入“三农”的扶持资金就达1亿多元。因此,我认为,这几年农村的日子应是比较好过的。蹲点时,我特意对农村合作医疗、小孩上学、农民饮水等民生问题作了了解,发现这些政策虽然均得到落实,但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许多公益事业还是想办而办不了或办不好。

  只有到田间地头,才能切实增进同农民的感情。在蹲点调研难题交办会上,当村民听到各个相关部门领导的支持表态,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时,从中就可以感觉到群众这种纯朴的心声。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心里都要时刻装着老百姓。

  只有到田间地头,才能真情帮助农民创业创新。蹲点调研中,我感觉到群众愿望最迫切的是对发家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的渴望。这一方面要依靠群众创业创新,提高自身收入,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良好的村居环境,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大力给予支持。

  只有到田间地头,才能真正抓好工作落实。蹲点调研是一项很好的工作方法,也是抓工作落实的有效措施。我想,如果每个领导干部都蹲一个点,抓好一个村,每年抓好一批,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深入田间地头 抓好工作落实

  武义县委书记 李一飞

  当前,磐安扶贫开发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成为今后5年扶贫工作的中心任务。如何通过多策并举、多方合力,确保全县所有低收入农户能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围绕这一课题,我来到了尖山镇廷潭岗村蹲点调研,时间虽不长,但感触颇多。

  帮扶工作一定要摸清民情,找准制约发展成因。廷潭岗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茶叶,增收门路不宽;村集体收入每年只有2万多元,但要办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事业较多;全村23户低收入农户的致贫原因各有不同,他们对发展途径的选择也各有打算。我把村情民意归纳为“六个盼”:即盼发展生产门路宽,盼村容村貌有变化,盼喝上安全饮用水,盼项目建设资金上多支持,盼今后生活有保障。

  帮扶工作一定要一类一策,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我把村里提出的问题分门别类,细化到项目,围绕如何加快产业发展、开展村庄整治、改造安全饮用水、筹措建设资金、帮扶低收入农户、发挥群众积极性等问题,与村干部群众逐一进行分析探讨,他们觉得发展思路明了、发展信心足了。由此我想到,对于农民反映的问题,不能听过就算,必须结合村情、政策、财力,与农民做到一起坦诚交换意见,寻求解决措施,不仅要让村民了解做什么,更要明了怎么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工作的落实。

  帮扶工作一定要明确责任,民生难题逐项落实。发现的难题,确定的项目,不能打马虎眼,不能打折扣。4月21日,我把与村里一起商定的7大类18个民生项目,召集县农办、规划、水务、农业等部门开了一个民生难题交办会,并帮助筹措了部分建设资金。我想,我们每年都能为联系的低收入农户办几件实事,结对帮扶就不愁没有效果!

  帮扶工作一定要长期坚持,任务不完成不脱钩。部门联穷村、干部帮穷户、企业助农村、先富带后富,责无旁贷。全县的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任务十分艰巨,结对帮扶工作必须全县发动,长期坚持。县领导班子要带头,部门、乡镇要有责任、有任务、有压力,确保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实到增进低收入农户利益上。

  帮在需要时 扶到关键处

  磐安县委副书记、县长 张荣贵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金华资讯 00016 “一把手”蹲点感悟 2008-6-30 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16;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13;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15;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11;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18;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20;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21;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04;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06;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07;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46;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47;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45;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42;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43;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44;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37;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38;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39;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22;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24;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25;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26;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28;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29;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30;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32;浙江日报000162008-06-300003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