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先锋·堡垒·旗帜
· 民主促民生
· 创意农业的特点和内涵
· 时刻用“三个对待”警示自己
· 生态文明与现代产业体系
· 哲理漫画
· “体制性优势”:战胜困难的法宝
· 人人皆能创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民主促民生
——常山“民情沟通日”的新启示
吴建平
  “参与比结果更精彩,沟通比投钱更心暖。”这是常山农民的肺腑之言。农民倾吐这番心声,缘起于实行了三年的“民情沟通日”制度。每月10日,全县342个行政村的村民都可以到本村的固定场所,与村干部、乡镇驻村干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村民表达诉求,干部解答疑问,民主管理村务,协商解决问题,已成为制度。至今已有30多万农民参与其中,协商解决了各类民生问题26011件,化解了一大批因利益纠纷导致的矛盾,农民信访量下降90%多。在民主框架下解决民生问题,正成为常山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民情沟通日”制度让农民得实惠,干部受教育,缘由就在于农民能够真正当家作主。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农民充分知情,有效参与,直接表达,实施监督,把昔日干部的“独角戏”变成双向互动的“多幕剧”,使民生的改善和发展臻于完善,获得成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情沟通日”制度点燃的不仅是干部为民办实事的激情,也更是广大农民以民主促民生的激情。

  民主促民生,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保障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民生目标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紧密相连。在利益格局日趋多元,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博弈的今天,怎样有效保障农民利益的实现,不断提高福利水平,靠的就是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同样也是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路径。“民情沟通日”制度得到农民广泛持久的认同,就是因为当代农民已经明白、理解了自己的利益所在,知道如何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基层民主的理念进入农民的心里,农民就会当家作主;这种便利、规范的基层民主机制一旦确立,就能充分体现改善民生所蕴含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基层民主的进展始终是改善、发展民生的杠杆。它为解决民生问题鸣锣开道,又为解决好民生提供制度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生问题既有衣食住行等物质形态的民生,也有精神文化生活等精神形态的民生;既有涉及人们权益保障的政治形态的民生,也有涉及人们生存条件、居住环境的生态形态的民生。实际上,不少民生问题虽表现为物质形态,但根本上还是人们权益问题,诸如村庄改造、土地整理、征地拆迁中的矛盾,大多与农民主体地位和权益保障不力有关。因此,破解民生难题,既需要解决好群众的生活困难,也要全面关注民生,更要关注农民的权益,以推进基层民主的落实来扩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民主促民生,民主惠民生,这是常山农民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大创举,带给人们一个新的启示:改善民生要注重长效机制的建设,解决民生难题更应在制度化和公平性上下功夫。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民主促民生 吴建平 2008-6-30 浙江日报000112008-06-30000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