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生联系和因果关系。从1999年提出建设文化大省至今,浙江历届省委不断探寻浙江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走出了一条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反哺文化繁荣,文化再促经济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大发展大繁荣:
成为各界文化自觉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在没有特殊优惠政策和物质资源匮乏情况下,经济迅猛发展。2007年,浙江实现生产总值18638亿元,人均近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3240亿元,继续稳居全国第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65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资源小省浙江为何能多年走在全国前列?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浙江的“文化基因”起到了作用。早在宋代,浙江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就提出了“义利并重”的思想。在遇到改革开放的雨露阳光后,这种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一拍即合,成为推动浙江市场经济改革的原动力。
省委书记赵洪祝介绍,自1999年浙江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指导全省上下扎实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各项工作。
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立了更高的标准。2007年,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切实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文化综合实力;同年,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把建设先进文化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重要支撑,强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但是,作为连续30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大省”,浙江目前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承受着资源、环境等要素“瓶颈”的制约。反思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道路,认真总结其中文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成为新一届省委的重要课题。
省委主要领导不断深入基层和文化领域调研,常委会认真听取意见、研究讨论。
“即将于27日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将认真研究部署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进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审议通过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并酝酿推出一系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和推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坤明说。
经济反哺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鲁迅故里是古城绍兴的旅游金名片,2007年,这里的门票收入高达3777万元,游客量127万人次。可绍兴市最近却作出了一个令不少人惊讶的决定:自今年6月1日起,对包括鲁迅纪念馆在内的鲁迅故里所有景区实行免费开放,所产生的门票损失由政府财政承担。
对国办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旅游场所实行免费开放,鲁迅故里并非浙江第一家。早在2003年,杭州市就宣布总面积超过2000公顷的西湖环湖公园全部实现24小时免费开放,成为全国唯一不设门票的4A级旅游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目前,浙江省共有50余家国办博物馆、纪念馆常年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
浙江为何舍得花大力气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分析:人均GDP3500美元是目前中国各地制定全面小康的一项核心指标,也是公认的标志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拐点。这个拐点意味着,社会发展开始进入经济反哺文化的新阶段。
浙江省的人均GDP接近5000美金,经济反哺文化不仅有需求,而且有条件。
近年来,浙江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不断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浙江省省级财政对文化事业单位累计投入27.75亿元。全省新建文化设施项目1100多个,总投资213亿元。从2007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9亿元用于补助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各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十五分钟文化圈”遍布全省。钱江浪花艺术团、雏鹰计划万里行、舞台艺术新年演出季以及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落文化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持续开展,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记者在嘉兴市图书馆余新分馆看到,十几台电脑组成方阵,当地读者可以方便查询和调阅全市图书馆藏书;3万册定期更换流动的图书排满高高的书架,吸引了不少读者。
以市县级图书馆为中心,乡镇分馆为纽带,以村(社区)图书流动站和图书流动车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嘉兴已初步建立。副市长柴永强说:“这一由嘉兴独创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实现了总馆与分馆之间的数字资源共享,有效弥补了城乡文化的二元结构,保障城乡居民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益。”目前,余新分馆、王江泾分馆日均读者量近400人次。农村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可以及时看到自己喜欢的图书。
“几年的实践证明,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很大调节功能。文化越繁荣,对经济发展越具有推动力,对政治文明越具有影响力,对社会矛盾越具有调和力,对城市形象越具有塑造力。”嘉兴市委书记陈德荣说。
文化推动经济:
GDP转型增效作用初显
位于杭州城区北部的创意产业园区LOFT49原来是一家企业废弃的厂房。诞生之初,它所在的拱墅区政府曾在保留这个园区,还是将厂房土地拍卖换取超过2亿元收入之间犹豫不决。现如今,它已与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等九大园区一起,成为引领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观念的改变来源于探索和实践。文化大省建设的近10年探索过程中,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发现,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
经过近10年孕育和培养,一个全新的产业类型——文化产业在浙江初具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总产出2152.87亿元,实现增加值611.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5%和18.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2%。国有文化单位实力增强,民营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全省现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从业人员50余万人。
记者调查发现,文化在接受经济反哺的同时,又在新的层次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杭州滨江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吸纳了大量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发展。
作为影视产业实验区,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在民营企业横店集团带领下,短短5年已累计集聚200余家民营文化企业入驻,入区企业注册资金已达7.5亿元,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税费收入6600万元。从单一提供影视场景,到搭制场景、设计道具、制作戏装的一般性服务企业,再到提供拍摄器材、设备租赁,乃至为电视剧后期制作提供三维动画、特技、剪辑等服务。
赵洪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省委将进一步从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大胆改革创新;解决好文化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的问题,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一起抓,防止片面性;进一步弄清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方位,管好公共文化,制定好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规定。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借助文化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浙江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