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
非典记忆:
我们守望相助
“非典使我们被隔离,隔离使我们更亲近。”2003年的非典,让杭州在水一方社区的76户、201位居民在经历灾难的同时,收获了守望相助的温暖。
2003年4月20日,由于出现非典病例,杭州“在水一方”小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因为非典而被隔离的居民区。刚开始时,居民们一度混乱不安。非常时刻,共产党员程海峰等人组建了隔离点临时党小组,热心居民牟晓军等发起成立了“自救会”,开展邻里互助。年轻骨干们张贴倡议书,在网络论坛上给左邻右舍打气,鼓励大家互相帮助,度过难关;在被隔离的楼道内配合保安发放饭菜,维持秩序。过去彼此生分的邻里,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爱心、互助友善的大家庭。1号楼解除隔离前几天,楼里已经互相串门,我为你修电脑、你为他炖鸡汤……13个日日夜夜,“76户人家组成1个大家庭”一时传为佳话。互助的暖流同样来自隔离楼外。每天,医护人员前来消毒,社区送来新鲜蔬菜水果,一个个热情的电话,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使爱心在隔离区内外交融。解除隔离后不久,在水一方社区就以“自救会”为基础,成立了杭州首个“邻里互助会”,这一份情缘,至今温暖人心。
2006年8月,
“桑美”记忆:
我们无畏无惧
2006年8月10日17时25分,近50年来登陆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温州苍南。肆虐的台风掠过之处,风急雨骤,巨浪滔天,房屋倒塌,大树匝地……
群众安危重于山,人民利益高于天。无畏无惧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用自己的行动绘就了一幅迎战“桑美”的壮丽画卷。街道、社区、乡镇、村落……大动员、大转移在沿海各地十万火急地展开。转移群众,基层干部是主力军,险情发生时,他们又冲锋在前,筑起了保护群众的坚固屏障。在苍南县马站镇棋盘村,一位19岁女孩被倒塌的房屋砸成重伤,村支书李丕岳就带领村干部用门板抬着女孩,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往镇上医院送,在黑暗中摸索了一个半小时,镇里的救援队得知后也火速前往接应……女孩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艰难险阻中,子弟兵更是将血肉之躯化成了抗击超强台风的中流砥柱。8月10日20时,传来消息,苍南望里镇乌石岭有18名群众被困在倒塌的房屋里,温州军区80名官兵和60名民兵立即摸黑赶去救援,洪水中,官兵们只能打着手电,推着舟船前进。他们用锹撬、用手挖,足足9个小时,把被困群众全部找到并安全转移。
2008年2月,
雪灾记忆:
我们坚强屹立
2008年初,浙江遭遇了一场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大雪压山竹更翠,雪灾里,浙江人民呈现的是松柏般屹立不倒的责任和坚强。
难忘记暴风雪中坚守岗位的抗灾英雄。在永嘉山区,难得见雪的道路被严重冰冻,为了给风雪归人提供准确的路况信息,汪国杰、林圣巧两位普通的公路管理者,永远地长眠在了他们日夜守护的路上。22岁的浙北安吉县电力抢修工人金意,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暴雪天气,他和同事顶风冒雪,跌跌撞撞行走在高山雪地间抢修受损电网,用冻得发紫的双手为群众送去光明。
浙江人民面对大雪灾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令人动容。面对因雪滞留的旅客,社会各界紧急动员。面包、八宝粥、保暖垫、棉被、药品……同人们的爱心和温暖一起送到旅客手中。剧院、会展中心、体育馆、学校、大厦、收费茶座,公共设施和一些营业性场所纷纷开足暖气、敞开大门,欢迎滞留旅客歇脚驻足、遮蔽风雪。免费电影、心理干预队、医疗救护队、还有专门陪小朋友解闷的“哥哥姐姐服务队”,纷纷开进临时安置点和车站码头。21000多名团员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清扫路面的积雪,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方便,小红帽和绿丝带成为皑皑白雪中最容易辨识的标记。 本报记者 高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