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张课桌一眼望不到头,巨型电风扇在教室后方大力摇摆,发出吃力的嗡嗡声。因为有我们的“闯入”,堆成小山的复习资料后面伸出不少好奇的脑袋。
这是位于绵阳市安县的高三学生复课点,一间由厂房改造、总面积达8800平方米的“巨型教室”。来之前虽已听说有近2000名灾区的高三学生在这里复课,但真正走近他们,还是被眼前宏大的学习场面震撼了。
此行的目的是采访那个在地震中失去母亲的高三男孩。彭伟,安县中学高三(17)班的学生。他的家在北川县的一处山坳里,母亲已经被永远埋在了那片废墟下。
“地震发生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家人在哪里?”尽管不忍,却不得不问。我们想知道,那条突然撕裂的伤口,是否已经不疼。
“当时我在学校,家人都在山上的家里,我以为他们全都没有了,过后知道,爸爸和弟弟还活着,还有人活着就好!”彭伟的感慨带着一丝苦涩。
说起正在准备的考试,彭伟的话明显多了,他指着桌上一摞课本告诉记者,最上面的5本是他在地震发生时唯一抢出来的东西。他最珍惜的一本改错笔记不见了,那是他复习的秘密武器,幸好在这里复课后,老师重新补讲了一些内容,才让他悬着的心稍稍安定下来。
这时,周围已挤满了好奇的同学。我们突然意识到,他们都是一个月前受到巨大惊吓的孩子啊,可从他们眼中看不到一丝不安,每个同学都笑得很淳朴、很温暖。他们微微昂起的小脑袋,让我们欣慰。告别时,我们把身上仅剩的4张名片中的3张送给了他们。也许他们并不会去北京找我们,但我们或许能够在未来的某天接到他们的电话。那时我们会大声说:“嗨,我们记得你!”
采访车匆匆驶向第二个目的地,不一会儿,我们的手机竟然连续震动了起来。5条短信!竟然都是来自他们!“我们正在照毕业照呢,今天真的很开心……”捧着手机,我们的心在收紧,无可名状的情绪涌遍全身。这是在灾难中迅速成长的孩子,他们早早领悟的感恩让人既为他们骄傲又为他们心疼。“毕业照!他们在照毕业照!”我们看着摄影记者,“调头,回学校!”我们几乎同时说。
砖红色的教学楼已在地震中受损,不能进入,高高悬挂的方形大钟永远停在了5月12日的14时28分,他们坚持要在这里拍,也许是要毕业照上永远留着那个苦难的时间,那个让他们瞬间成长的时刻。
“茄子!”孩子们的笑容定格在相机中。
7月3日高考那天,我们一定要把照片冲好送给他们,就当是一份朋友送的毕业礼物。
新华社记者 王璐 张淼淼
(据新华社绵阳6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