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川浙同心 重建家园·援助
3  4  
PDF 版
· 浙江侨资企业青川大推“亲情岗”
· 大灾面前
记者有担当
· 爱心课桌椅运抵灾区
· 灾后重建,青川最缺建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嘉兴日报女记者徐玲英,在端午节当天带着10万只“爱心粽”出现在灾区群众的帐篷前——
大灾面前
记者有担当

本报记者 陈培华
  从嘉兴运往四川地震灾区的10万只“爱心粽”,让广元市上万受灾群众过了一个特殊的端午节。当粽子的糯香飘荡在一个个帐篷间,灾区群众的那份沉着与坚强让徐玲英不禁落泪:“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在灾难面前必须有所担当。我们送去象征团结的粽子,就是希望给灾区群众带去信心与希望。”

  徐玲英是嘉兴日报经济新闻部主任,中共党员。地震发生后,她不仅及时组织采写报道,还带着记者跑协会、进企业,发动赈灾义捐。短短3天,她就发动了50多家房地产企业、30多家保险公司及在嘉兴投资的台商,共向灾区捐款达800多万元。

  地震发生后,让徐玲英最挂念的是灾区同胞们是否能坚强面对生活。为此,端午节前夕,她参与策划了报社联手当地慈善总会推出的 “万水千山‘粽’是情”的活动,发动企业与市民捐购粽子,让受灾群众在端午节吃上粽子。短短5天,就募集到价值40万元的10万只“爱心粽”。

  6月4日,徐玲英与满载着“爱心粽”的卡车一起前往四川地震灾区。端午节那天凌晨,青川连续发生余震,最大一次为5级。但徐玲英不顾安危,坚持前往青川分发粽子,冒着余震、山体滑坡的危险,她终于到达了青川县的马鹿乡。那里4个村庄遭遇泥石流,村民被安置在300多顶帐篷里,带出来的只有床单与棉被。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在意外接到“爱心粽”时,都很感动:“有了粽子,今天才算得上是节日啊,真的谢谢你们。”

  10万只“爱心粽”,2000多公里的日夜兼程,十多个分发点,几万人次的感谢……广元市委书记罗强在繁忙的抗震工作中特意挤出时间参与“爱心粽”的分发,感谢嘉兴人民对广元人民的这份爱心。

  在地震灾区一线采访的日子,徐玲英每天都要在山路上颠簸近十个小时,回到广元市区驻地发完稿时往往已是深夜。尽管如此,她每天仍有近2000字见报。通过她的文章,许多读者看到了灾区群众震不垮的信心。

  

  人物感言

  阴影慢慢淡去,生活还在继续。灾区一周,让我重新体悟了很多事情,譬如坚强、奉献、感动。

  记得到猛虎师师部时,帐篷内的温度高达40多度,但累极了的战士们都能酣然入睡。记得到鱼水村采访时,得知这村原叫黄沙坝,刚改了名,因为村民们非常感谢解放军。记得一对孤儿兄弟帮着分发粽子,他们都不太愿意说起半个月前的悲恸,因为生活还得继续,沉默有时也是一种坚强。更记得临别时,青川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等我们把家园重建好时,你再来看看吧!——徐玲英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川浙同心 重建家园·援助 00003 大灾面前
记者有担当
本报记者 陈培华 2008-6-27 48256F32002924A6482574730011DBCB[A2-陈培华≈B1-吴雅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