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七旬“李渔迷”把
“李渔展”办到北京
· 这一次,我们为奥运而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七旬“李渔迷”把
“李渔展”办到北京

■本报记者 陈洪标
  78岁的兰溪市“李渔迷”赵文卿,自费举办“李渔伟绩展览”,先后在兰溪、金华、杭州等地举办了13场展览后,6月15日晚上,坐火车带着他的展板一起前往北京,计划在北京展览三个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李渔,是他晚年的一个心愿。    

  查证李渔身兼24“家”

  上世纪60年代,赵文卿从兰溪借调到省教育厅做编书工作。他在翻阅各类文学史著作时,经常在介绍李渔的章节看到李渔的卒年,往往是约几几年,或是直接打上问号。这个问题触动了他开始关注李渔。

  1978年冬,在兰溪文化馆工作的赵文卿,前往李渔出生地夏李村找到了《龙门李氏宗谱》。经过仔细研读,考证出李渔卒于公元1680年,并首次提出李渔出身医药家庭。1980年,赵文卿第一篇研究李渔的文章《李渔生平事迹的几个问题》,在浙师院(现浙师大)学报上发表,被多家戏剧杂志全文转载,并得到著名戏剧家夏衍的肯定,认为该文对李渔的研究很有价值。自此,他先后在《浙江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李研”文章60多篇,撰写和主编了《李渔研究麒麟集》、《笠翁秘书》、《李渔研究》,共计70多万字。

  1982年,赵文卿在兰溪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创建了国内首家李渔研究会,他历任一、二、三届会长。1986年,在一次会议上,赵文卿提了一条建议,在兰溪建一个李渔故里芥子园。他说,南京将复建芥子园,以纪念李渔;兰溪是李渔的故乡,更应该有一个纪念李渔的场馆设施。这条建议得到了市委领导的重视,市政府决定立即开展芥子园筹建工作。

  林语堂在他的《生活的艺术》中提及李渔是戏剧作家、音乐家等六个家,但赵文卿在研究中,通过反复查阅和验证,发现李渔在文艺方面有24个方面可以达到专家级的水平: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学家、散文家、小说家、诗人、词人、对联家、文学评论家、词学家、韵学家、音乐家、书法家、篆刻家、画家、绘画理论家、编辑、出版家、艺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师、服装设计审美师、美容装饰艺术师、造园艺术家,连同非文艺领域的饮馔家、养生家……

  他还归纳出李渔一生共获8个第一: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专业作家;就戏曲家论戏曲,李渔是“我国文学批评中仅有之人才”;中国第一个建立系统戏剧理论的天才戏剧学家;他的《闲情偶寄》是世界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导演学著作;中国职业经理人鼻祖;一个大剧作家又兼剧论家的只有李渔;我国仪容鉴赏方面“始开动中识美之先声”者;我国山水画第一部画谱的绘编、作序者。

  研究李渔搞出了18项专利

  赵文卿1992年退休后,一边参加黄大仙文化宣传和赵四小姐祖居整修,一边继续李渔研究,同时还喜欢上了搞发明创造。他的发明创造也与研究李渔有关,先后拥有了18项专利。

  赵文卿申请的第一个专利是圆角稿纸。在赵文卿写李渔的书稿时,经常要用到方格稿纸,他发现一页方格稿纸,标点符号占了10%左右,浪费了很多纸张,如果把方格稿纸改成圆角稿纸,标点就可以点在圆角旁的空白处,既不占位置又看得清晰,这样利用圆角的弧度可节约纸张10%左右的面积。他说,目前中国要从国外进口纸张,方格稿纸用量大,如果这个方法得以推广的话,可以节约不少外汇。于是他就想到把这一发明申请专利。1999年,他的专利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批复。首次申报就顺利通过了,赵文卿觉得小发明大有可为,信心更足了。

  赵文卿的第二个专利是一种新型银行存折,这也是源于生活的灵感。当时有个朋友让赵文卿帮他定期归还一笔借款,这位朋友定时从外地将钱打到赵的银行户头里。时间一久,双方就记不清到底汇了几笔钱。其中有一笔钱到底汇没汇,双方一下子都讲不清楚了。而此时赵文卿的存折刚刚换过,一些原始的记录也没有了。口说无凭,怎么办?赵文卿只好又跑到银行,要求他们打出原始的记录,以证明这笔钱到底有没有到账户上。此时,赵文卿想到了研究中发现李渔一直有个记账的习惯,而且一直很清楚。他想,如果一本存折也能当账本用,不就很清楚了吗?于是,他想到了在存折的一侧,加上附页,附页上把每一笔钱的收支记清楚,存折用完了,这张附页储户可以自己撕下来,留为资料,10年、20年的收支都可以清楚地记录在案。对一个家庭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经济明细账,同时也为储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于是他就发明了这个储户附记式存折,结果这个发明也顺利取得了国家专利。

  从此,赵文卿一发而不可收,从圆角稿纸到圆角作文本,从活期存折到定期存折,从水果商标自动成形到光盘附录表,他拿到的专利证书已有18本。

  让更多的人关注李渔

  2005年末,赵文卿的论文《全世界文艺多面手 获多个第一者之最——李渔》修改完毕。2006年3月,该文被国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艺年志(2006年度精选版)》摘要刊载。

  这对赵文卿来说,应该是一件大事,但也正是这件事,触动了他的另一个想法。他觉得300多年来,很少有人从多面手这个角度来研究李渔。但是自己研究李渔几十年,尽管也获得了一些成果,但觉得不够专业,即使自己再写下去,也不会超过之前的水平。现在年纪也大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向人们推荐李渔,让大家一起来关注李渔,让有志者去研究李渔,把研究的接力棒“移交”出去。

  赵文卿把自己的退休金都投入到研究李渔、宣传李渔的事业上。这次要到各地自费办李渔展,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每块展板最便宜也要七八十元钱,50块展板少说也要三四千元钱。为筹备这一展览,他前前后后已经花费了五万多元。比如,到上海图书馆复印资料,拍摄珍贵善本图片,一页的价格就要10元钱,有时要拍上整整一本书。

  平时赵文卿生活很简朴,但对展板制作要求很高,不惜成本。他把第一次做好的48块展板全部换掉,请上海一家设计公司重新制作。赵文卿反复修改,大到图片的位置摆放,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他都要仔细推敲、琢磨,一直修改到第八稿才定稿。

  2008年3月12日下午,赵文卿走上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人文论坛,开讲李渔的成功之路。在浙师大展出时,许多大学生问他这么大岁数还要到处奔波宣传李渔究竟是为什么,他说:“说近一点,不论男女、不论少青壮老,如果遇到某种困境或难事,不妨读读李渔……可能会助你走出困境,化解阴霾,拓出一片蓝天,迎来万紫千红!说远一点,是为了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地位。”

  相继在兰溪、金华等地举办9场展览后,5月26日,赵文卿来到杭州。赵文卿告诉记者,“李渔在杭州生活将近20年,西溪湿地、湖心亭……都留下了他的诗句。”因为李渔与杭州的渊源,在他亲手制作的52块展板中,有11块都是有关李渔与杭州的故事。在浙江图书馆举行了一周展览后,立即被浙江理工大学请进校园,随后“李渔展”被邀请在东坡剧院文化艺术中心和杭州高级中学展出。在这20多天的展览中,赵文卿深受鼓舞,他说:“一件事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最艰难的。只要在接下去的展览中,像杭州这样支持我的展览,李渔就能真正得到年轻人的喜爱,他们也将为我们的祖国曾经诞生过这样一位世界之最的文艺多面手而感到自豪。”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七旬“李渔迷”把
“李渔展”办到北京
■本报记者 陈洪标 2008-6-27 48256F32002924A64825747400299B8B[A1-杨新元≈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