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川浙同心 重建家园·援助
3  4  
PDF 版
· 青川校舍重建首个规划出炉
· 他与时间
和生命赛跑
· 走村入户
防疫情
· 驻浙某集团军飞行勇士凯旋
· “80后”:青春为灾区飞扬
· 我省全面接手
青川县卫生重建工作
· 就业“邀请函”向灾区发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推迟出国计划,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我省大学生踊跃参加“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
“80后”:青春为灾区飞扬
本报记者 苏晓春 通讯员 杨松
  他们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他们是一群乐于奉献的志愿者,他们是地震灾区未来的建设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200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

  作为团中央“200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特别招募行动,连日来,“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成为我省各地大学生谈论最多的词,许多人更是踊跃报名,期待能为灾区重建奉献一份年轻的力量。

  选拔的过程就是

  一个感动的过程

  “到灾区一线去!”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千万学子的心, 6月12日,当团省委招募“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的紧急通知在网上发布后,我省各地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们都沸腾了。不同专业、不同籍贯的众多名字迅速“集结”起来,渴望为地震灾区奉献火热的青春。到6月20日,当30人的入选名单公布之时,全省已有341人报名特别招募行动。

  “选拔的过程就是一个感动的过程。”浙江师范大学团委书记章剑锋告诉记者,短短3天内,学校团委就收到了40多份报名表,但名额只有5个,需要进行选拔。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态度都很坚决,学校团委只能在优先考虑灾区急需的心理学、教育学类专业学生的基础上,再通过严格的面试决定去留。即便这样,一些未能入选的同学还是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如果招募下一批志愿者的话,一定再来报名。

  温州大学商学院毕业生白丽丽,是入选的志愿者之一。在报名之初,老师考虑到她是女孩子,可能吃不起苦,劝她放弃。白丽丽急得一连跑了好几趟学校团委,还差点当着团委书记的面哭了:“别看我是女生,到了那边照样和男生干得一样出色!”

  出国、找工作啥时都行

  但抗震救灾迫在眉睫

  根据行动方案,我省这次入选“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的大学生,将对口支援四川省青川县,在那里开展为期一年的灾后重建志愿服务。这就意味着许多人将要放弃原定的学习或工作计划。

  “出国什么时候都可以,但抗震救灾迫在眉睫!”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的方晓霞原来计划下半年到英国留学,录取通知书年初就已收到,出国护照也办好了。但现在,她收起了这些出国的材料,开始关注灾区救灾情况和重建工作进展,同时恶补地震常识,为即将到来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其实,从地震那一刻起,方晓霞就通过电视、网络密切关注灾区动态,“不知哭了多少回。那时就萌生了去四川做志愿者的念头。”6月12日,她在班级QQ群上看到通知,为不错过报名时间,特地从宁波家中赶回学校。说起这番坚定的决心,方晓霞说要感谢爸爸。她父亲是支援北川建设的一名工程师,地震后从建筑工地的废墟中死里逃生,虽然现在还在病床上接受治疗,但对女儿的决定他非常支持。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席张鑫,已经联系好工作单位和出国留学的学校,为参加“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队伍,他谢绝了公司提供的工作岗位,同时也放弃了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的就读机会。他说:“我从小就在西部长大,也经历过地震。我一直想为灾区做点什么,现在这个机会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考验。”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谢荣乐,早已和当地一家建筑公司签署了就业协议,得知灾区急需建筑类人才时,毅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我还年轻,工作可以再找,而参加灾后重建对我来说意义更大”。

  “80后”用行动

  诠释责任的内涵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这群“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大多数是1985年以后出生的。虽然在父母眼里,他们还是刚涉足社会的孩子,但他们年轻的心一样为灾区人民而跳动,一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的真实内涵。

  刘双是浙江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赴川参与灾后重建意味着他要休学一年。对此,他并不在意。“我并非一时冲动,做志愿者肯定要有奉献精神。”刘双告诉记者,他是接过了哥哥和表弟的接力棒。刘双的哥哥作为一名卫生救援队成员,从5月22日起一直在灾区什邡市参加卫生防疫工作,而他的表弟是四川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也是一名抗震救灾志愿者。

  浙江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生余义龙的家庭经济并不好,靠助学贷款和申请助学金才能上学的他,在取得父母和导师的支持后,决定休学一年,支援灾区。“在我的求学路上,得到过不少好心人的帮助,现在是我奉献灾区、回报社会的时候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川浙同心 重建家园·援助 00003 “80后”:青春为灾区飞扬 本报记者 苏晓春 通讯员 杨松 2008-6-26 48256F32002924A648257472004BB57C[A1-苏晓春≈B1-俞剑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