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评价体系是否科学
对执法者的评判考验“公众理性”
· “民生部门”成为焦点
“公述民评”开创社会化评议的先河
· 干部监督“动静结合”
引入“质询”让公众的评判更直接
· 民评结果完全公开
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 路桥“公述民评”背后的价值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路桥“公述民评”背后的价值
本报记者 蒋蕴 路桥区报道组 王依友
  谢仙富在台上述职,下面的听众将不单单是本单位的领导、干部和职工,还会有当地的网吧经营户。

  他这个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长的工作干得好不好,现在要这么多人来评判,这难免让他有点不习惯。

  今年,台州路桥区尝试对全区所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单位的中层正职岗位,采用“公述民评”的形式,探索在部门中层管理中,引入社会化监督的模式。

  对得高分者通报表彰,并“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排名垫底者,不仅“通报批评”,还会进行“工作岗位调整”,“直至降职或免职”。

  “把评议好坏的尺子交给群众。”路桥区委书记马晓晖说,“实践证明,它相对客观地反映和评价了一个中层干部的履职能力和工作实绩,有值得推广的价值。”

  将干部的评判权交给公众,这无疑成为一大突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路桥“公述民评”背后的价值 本报记者 蒋蕴 路桥区报道组 王依友 2008-6-26 浙江日报000102008-06-26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