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调查(8293人参与,66.0%为“80后”)显示,30.9%的人认为自己是一个“乐活族”,同时有77.2%的人表示愿意做一个“乐活族”。
“乐活族”的“非典型”生活
小树家住宣武区,在海淀区一家公司上班。每天清早6点多,她便骑着自行车出门,赶到公司需要一个半小时,这个习惯她已经坚持很多年了。在一般人眼里,这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上班远了,但有了环保意识,也就这么一直做着了。”在小树的影响下,她的一些朋友也开始骑自行车上班了。
小树还有一个公益小组北京负责人的身份。小组的名字叫做“别吃朋友”,由摇滚乐队“优质大豆”的主唱在2006年创建。成员多是环境和动物保护者,他们认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和人类有着平等的地位。小组还定期到各地举办公益演出,致力于保护动物,并推广素食和“乐活”的生活方式。
除了环保公益活动,“乐活族”们更乐意在身边的细节上体现出“乐活”这一理念。
“玫瑰饼干”住在城郊,每天练习瑜伽,选择购买有机食品,并且使用有机护肤品,穿棉质衣服。在她看来,一个合格的“乐活族”应该是环保的,关心地球,生活健康,心态积极。
公众最熟悉怎样的“乐活”生活?调查中61.6%的人表示会“尽量选择健康和有机食品”,61.1%的人会“经常运动、适度休息,不把健康的责任丢给医生”,50.9%的人会“尽量搭乘大众运输工具,减少废气污染”。
与一般人对于什么“不能做、不能吃”的危机感不同,“乐活族”们强调主动争取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认为关心生态环境等于关心自己。
“乐活”产生于一种对物质文明反思
为什么“乐活族”会产生并流行起来?调查显示,69.0%的人认为这背后是“一种环保、健康的生活观念的兴起”,49.3%的人认为“乐活”的产生是对“过度消费、追求安逸的集体反思”,还有47.0%的人认为这是人们“逃离紧张的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
“‘乐活’的产生是对物质文明的一种反思。”乐活中国网副主编杨秋煜说。该网站是互联网上“中国式乐活”的积极推动者。杨秋煜认为,金钱与过度的消费并不能真正让人获得快乐,反而导致心态失衡,而过度的物质追求、对大自然的过分索取使得生态问题格外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愿意选择一种有节制的消费观,注重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同时担负起对自身、对周围人和对环境的责任。“而且,它和我们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乐天知命’等生活哲理也不谋而合”。
把钱与“乐活”画等号是对它的曲解
“整个生活质量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进步,身体很轻松,欲望也减少了,精神状态比较好,不那么爱发脾气,爱激动。”唐晶说,“乐活”的生活不仅是指吃穿住行,还是一种精神生活,能带来心灵上的宁静。“可以做很多有利于别人的事情,去帮助别人。”
调查显示,70.4%的人认为“乐活”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有助于个人发展和成长”。66.6%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绿色环保理念的兴起,应该大力提倡”。还有39.9%的人觉得有机食品、天然棉麻衣服的成本太高,“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乐活”。
“把钱与‘乐活’画等号是对它的曲解。”杨秋煜说,乐活就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建立在物质积累之上的阶层生活方式。拘泥于某个品牌的有机食品或棉麻衣服本身就限定了“乐活”的概念,而“乐活”最珍贵的恰恰在于它的出发点。“那些放弃休息利用双休日来做义工的人,那些走进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许多所谓的乐活商品,但是他们在实践真正的‘乐活人生’。”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