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
· 创意,让生活更美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今年是我国翻译巨匠傅雷诞辰100周年。杭城初夏的一个夜晚,傅雷之子傅敏登上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回顾父亲的殷殷教诲。
《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 慧
  一部《约翰·克里斯朵夫》,让喜欢文学的人认识了傅雷;一张张动人心弦的钢琴唱片,让喜欢音乐的人认识了傅聪。一本著名的《傅雷家书》,正是由默默无闻的傅敏在幕后呕心沥血再三修订而成。5月28日,这曾经感动过千万国人的100多件《傅雷家书》的珍贵手稿,首次现身浙江图书馆。

  重编本“家书”

  增加大量亲情流露

  漫步浙江图书馆一楼展厅,目睹“洁白的丰碑——纪念傅雷百年诞辰展览”,不仅欣赏到傅雷翻译的世界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邦斯舅舅》、《贝姨》、《高老头》等珍贵的手稿,还可以看到如他撰写的《罗丹艺术论》、《世界美术二十讲》、《傅雷自述》、《傅雷留法笔记》、《聪儿家信摘录》等手迹、以及傅雷手抄歌谱、傅雷编纂并誊抄的古诗词读本。

  一部《傅雷家书》,自1981年问世以来,其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之多,这在当代纯文学作品中是少有的。而辽宁教育出版社今年印行的重编本《傅雷家书》是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内容较为齐全的一部《傅雷家书》,其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

  具体来说,“重编本”究竟为《傅雷家书》增添了哪些内容,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傅敏坦言,过去选编的《傅雷家书》,重心主要集中于思想、道德、情操和音乐教育等方面而少及其他,而当初舍弃那么多封书信,并对收录的近一半书信做了较多的删节,在编者和出版者,确有其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各种原因,那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使然。好像傅雷先生不给儿子写信则已,一写,除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就没有或少有其他方面的言词似的,比如亲情的流露等等。

  在“重编本”新增加的1966年8月12日致傅聪的信中,傅雷写道:“有关凌霄的点点滴滴都叫我们兴奋不已,尤其是妈妈,她自从七月初就不停地数日子:一个月后凌霄就过生日了,三星期后凌霄就过生日了,昨晚她就说,现在只剩下三天了,那语气,简直像小宝宝就跟她在身边似的。你们眼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成长,真是赏心乐事!”

  作为父母,傅雷夫妇不只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同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重编本”中增补的这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内容,不仅增加了家书中大量理性文字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原编本”在碰到傅雷在信中对某些名人或他们的作品有所微词等情况时,往往采取或者删节不录,或者标以“xx”等方式虚空起来。“重编本”则恢复了原信原貌,不再避讳隐去。书中还新增加了200来幅傅家各个时期的生活照片和傅先生的手迹及摄影作品,这种图文并茂相互映衬的编法,有助于读者形象地去解读与补充书中的内涵。

  棍棒下的练习

  只能出一般的钢琴匠

  看《傅雷家书》,让我们知道父母的爱有多深切;和傅雷的儿子傅敏谈话,让我们知道父母对儿女的影响可以有多深远。傅敏说,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父亲的教育方式也是在逐步改变的。父亲说,他从我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他是和我们一起在成长的。

  许多人谈到傅雷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傅聪在音乐道路上的成长,总不免要用到严苛这样的字眼。甚至有人说傅聪在音乐上有那么高的成就,就是傅雷打出来的。  

  “的确,在小时候,父亲打我们,而且父亲有这样的特点,你越哭,他越打,我当时真的恨得咬牙切齿。但是,每一次挨打,我都明白原因,有时是调皮捣蛋,有时是做错事,比如撒谎。”傅敏说,父亲严就严在对做人原则的坚持,像撒谎,做事不认真、不负责任——对这些,他从不姑息。在《傅雷家书》中,父亲也提到了这些往事,他有心痛和忏悔,他在给我哥哥的一封信里曾经很坦诚地告白,“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事实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傅雷也在不断改进他的教育方法。他用这样的话来表达他和孩子之间的融洽交流,“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里得到的少。尤其是近3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可以说,傅聪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这是和傅雷对他在道德、人格和人文艺术方面的许多培养分不开的,“如果仅仅是棍棒下的练习,那么我父亲说过,这只能是一般的钢琴匠,他对艺术、对社会根本没有任何贡献。”傅雷提到过关于练琴的家庭教育,他认为“家长们只看见你以前关门练琴,可万万想不到你同样关心琴以外的学问和时局;也万万想不到我们家里的空气绝对不是单纯的,一味的音乐,音乐,音乐的。”  

  用蝇头小楷抄下

  “艺术概论”作为教材

  傅聪和傅敏兄弟,一位是世界闻名的音乐家,一位是出色的外语特级教师,除了基本的人格塑造以外,傅雷在具体的技巧训练上,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从小父亲就教给哥哥和我许多古典诗词,父亲亲自编了国文教材,选录的国文都是讲做人的道理,像陶渊明的文章、李杜的诗篇。父亲要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赤子之心的人。”傅敏说,父亲从不鄙视任何的劳动者。他说做人做好了,哪怕是个皮鞋匠都没关系,否则就连个皮鞋匠都做不好。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影响更多来自于身教。这是言教所不能达到的。比如说做事为人的认真。父亲爱养花,他对待每一盆花,都很认真细致,看到有嫁接的介绍,他就自己去实践。他要求我们做到的,绝对是他自己做人的风格原则。这是我们兄弟两个成长中得到的最大的教益。

  傅敏告诉记者,我的母亲曾经在信里这样夸赞我的哥哥:“从各方面看,你的立身处世都有原则性,可以说完全和你爸爸一模一样。对黑人的同情,恨殖民主义者欺凌弱小,对世界上一切丑恶的愤懑,原是一个充满热情,充满爱,有正义感的青年应有的反响。你的民族傲气,爱祖国爱事业的热忱,态度的严肃,也是你爸爸多少年来从头至尾感染你的。”

  傅敏说,尽管父亲自己在翻译界、在艺术界都有很高的地位,但他在家里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对家人的爱是很细腻很具体的。他会用蝇头小楷细细地抄下“艺术概论”的全文来给他的孩子作为艺术教材。每当我的哥哥要弹奏什么世界名曲,父亲总是提前为他准备好许多关于作者和曲子的背景材料,很多是从法文直接翻译过来的。

  “做这些工作,我的父亲是在他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翻译工作之外挤出时间来的,有时甚至是拖着沉重的病体。”傅敏说,我觉得我的父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父亲,他嘴上不会多说,但他在行动上,在《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位父亲最热烈、最真挚的爱。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 慧 2008-6-20 48256F32002924A64825745D000AA208[A1-刘慧≈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