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文教科卫新闻·体育新闻
3  4  
PDF 版
· 孵化器里小朱鹮破壳而出
· 家园博物馆
· 各国选手积极备战奥运
· 奥运火炬喀什传递
· 徐浪走了 体育精神永存
· 凯尔特人队:第17次夺得NBA总冠军
· 法国队离奇“死亡”
· 荷兰队助意大利队晋级
· 多给年轻人
亲密接触非遗的机会
· “阳光高考”
网上咨询
昨日开通
· 七万学生健康状况一目了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些非遗项目后继乏人。并不是年轻人没兴趣,而是他们对这些遗产不了解——
多给年轻人
亲密接触非遗的机会

  本报杭州6月18日讯 (记者 高丽敏 通讯员 吴美凤) 围绕国家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杭州市在6月14日至18日举行了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了解到,为解决后继乏人的窘境,杭州等地正探索非遗演出进校园、相关技艺编入学校课程等方式,使校园传承成为非遗保护的一条途径。

  在杭州师范大学,《梅花三弄》等古琴曲音韵袅袅,大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在景成实验幼儿园,小伢儿身着彩蝶图案的衣裳,争相说着“梁祝”、“白蛇传”故事……这次的非遗进校园,上至大学生、下至幼儿都有了亲密接触非遗的机会。“年轻学子们很感兴趣,听完古琴演奏后争相发问,还有现场就要拜师学艺的!”浙派古琴传人、西湖琴社社长徐君跃介绍说。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并不是年轻人不感兴趣,而是他们对这些遗产不了解。像我们组织的历次活动,都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在徐君跃看来,古琴进校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由年轻的爱好者到兴趣团体,再到挑选曲艺传承人,这样的链条让校园传承成了古琴流传的良方。他们曾在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都进行过演出,如今年轻观众群中已有不少古琴的爱好者,浙江中医药大学最近就打算成立古琴社。

  古琴进校园不是个别现象,杭州市从2006年已开始尝试非遗进校园活动,前两年主推“江南丝竹”进校园,已取得积极成效,省艺术学院等学校开设了江南丝竹的相关课程。在萧山的楼塔镇中心小学,围绕非遗项目细十番,师生们一起收集练习细十番套曲,让细十番在孩子中有了基础。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校园传承虽然效果很好,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能走这条路。像铜雕、五常龙舟等技艺类、民俗类项目,更重要的是保持其原生态的生存环境;杭州小热昏等曲艺类项目虽然适合进校园,但青少年观众群还有待进一步培养。所以,有关部门也要多考虑设固定展览馆等形式,让不宜进校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好的传承机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体育新闻 00009 多给年轻人
亲密接触非遗的机会
2008-6-19 48256F32002924A64825746C003E868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