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造成数以万计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心理危机干预成为灾后不能忽视的问题。
最近也有不少志愿者、服务灾民的医务工作者、以及其他与地震灾难相关的其他人员出现了失眠、忧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浙江省赴四川地震灾区医疗卫生救援队心理干预专家组专家指出这同样属于本次地震的心理危机范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认为本次地震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人群分为四级。第一级人群:地震灾难亲历的幸存者,第二级人群: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者),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等。第四级人群:后方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志愿者。心理干预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其中第一级和第二级人群为重点干预对象。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所有人群。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即心理危机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 6—8周。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等。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如果你出现了上述心理危机症状,专家组建议应求助于专业人士,如果症状比较轻微应多与亲朋好友聊天倾诉, 增加沟通、倾听与理解、增强安全感。
(本栏目由浙江省科协组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