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罚款催缴的“温馨提醒”,让杨金水体会到的好处,不仅在于降低了行政执法的成本。
“我们发现,许多罚款产生的滞纳金,并非是当事人主观上拒不缴纳,而多数是由于无人提醒而遗忘,因此完全可以避免。”余杭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杨金水说,他们通过电话和书面形式的“善意提醒”,倡导的这种人性化执法,更能减少当事人的额外损失。
负责取缔星火北路“马路市场”的城管队员,先主动帮助那里102个摊主找到另外合适的经营场所。杨金水说,他深知处罚与服务的辩证关系,最终都是为了“营造城市规范和谐的秩序”。
余杭越来越多的行政部门,开始尝试从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改善政策。
这一次,“法治余杭”的评估体系的规定相当详细,“而且着重参考了民意调查的数据”,钱弘道教授透露,此项权重“在指数计算中占了35%”。
今年3月余杭区两会期间,“法治余杭评估体系”课题组向上百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正式启动了量化考核的评估工作。他们深入社区,随机向居民发放问卷,同时在政府的网站上公布问卷,最终回收问卷1003份。
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涉及不同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群体。“推进法制政府的建设,对社会法治心理结构亦会产生影响,将有助于培养公众的法律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说,“通过纳入民意调查,创造了政府与民意在法治问题上的充分沟通的平台。”
调查问卷的问题的设计颇有意思,力图调动公众最感性的认识来评价一个地区的法治状况。
“你去政府机关办事的情况怎么样?”分别有“非常方便”、“比较方便”、“一般”、“不太方便”、“很不方便”5个选项供选,调查的是“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度”。
“政府部门的工作应公开透明,对所有服务对象都一视同仁,没有歧视刁难现象,您觉得他们做得如何?”调查的是“对政府行政工作的认同度”。
“法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据您所知,本地区招用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现象是否存在?”调查涉及的是“公众对权利救济的满意度”。
“您在音像制品店中容易买到盗版光盘吗?”调查的是“市场秩序规范性”。甚至会问这样的问题——“晚上10点后在余杭赶夜路安全吗?”来考察“公众对安全感和治安的满意度”。
在这里,法治理念,成为一种鲜活的“生活事实”。
“对于法治建设的种种努力,公众会有亲身的感受和体验。对其产生的成效,社会也会有客观的评价。”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童兆洪说,这也是整个法治量化评估中“公信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