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交警不站马路,搬到社区当‘片警’了!”
“革了‘旧思维’的命,方能‘空’出一片马路!”
“这话怎么说?”
“你看,平常去处理违法单子至少跑3趟吧。现在,社区来了‘交通片儿警’,全部可在家门口办好,3趟变1趟。”
“再算大账,节省了时间不算,更重要的是少开3趟车,以去年杭州200万次交通违法非现场执法计算,一年可减少600万次机动车出行,马路不是‘空’出来了?”
城市道路就那么大块地方,车子越来越多,怎么破解行车难、停车难?敢为人先,又咬定难题不放松的杭州交警,拿出“杭铁头”的韧劲,算账算出一套民本交通经。
市民下班,我上班——“马路天使”勇于创新、敢冒风险,也有着永不言败的激情
天黑了,记者跟着下城交警三中队民警徐剑强到灯芯巷社区上班。
今年4月28日,全国第一家社区交警服务工作站在这里正式挂牌。老徐和另外3名协勤人员一起被派到灯芯巷社区驻点工作。
社区交警服务站“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业务涵盖了驾驶人管理、交通秩序维护、法制宣传和事故处理等4个大类、18项管理服务内容。
工作站门口贴出上班时间:每周三、四、五晚上6时至9时,以及双休日全天。“交通片儿警”琢磨,只有 “黑白颠倒”,才能跟社区居民对上口,真正做到“贴身服务”。
正采访着,下班后慕名前来的董师傅进工作站办理违法处理。老徐根据他报的违法车辆的车牌号,一番操作,电脑屏幕上马上回放了非现场执法系统摄录的董师傅交通违法行为录像。董师傅一边惊叹,一边取出IC卡接受处理。
老徐作了一个统计,一个月时间,灯芯巷交通服务站已接受群众办理驾驶证补证12本,清卡154次,处理非现场执法180起。一算账,他已经为拥挤的道路减掉了1000个机动车出行次数和停车位。
城市交通日新月异,必须革了交通管理“旧思维”的命,才能打破桎梏枷锁,想出符合民情的新招。创新有时要冒风险,可交警敢冒风险,也有着永不言败的激情。
根据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统一部署,到今年底,社区交警服务站将覆盖城市所有社区。其实,就在灯芯巷交警服务站设立之前,就有人提出,如果全市设立那么多的服务站,警力从哪里调配,会不会影响正常的路面执法。
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王晋生说,私下里交警还算了另一本账。“一个社区交警服务站的服务半径为1.5公里,一个站一般配备1名民警和若干个辅警,他们都是从路面执法队伍中抽调出来的。粗一看,路面执法的交警少了,但是社区管理服务站设立后,不但解决了背街小巷的交通安全难题,又有效减少路面交通流量,大大缓解了路面交通执法压力。”
为使社区交警管理服务站的工作规范化,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专门制订了《交警驻点联系制度工作规范》。王晋生说:“交警执法就像油盐米醋一样,与每个市民密切相关。这就注定了这项民生服务天生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对此,我们只会要求该项工作越来越完善,决不会半途而废。”
哪里停车,百姓说了算——把停车位看得与公共基础设施一样重要
停车难,难到什么程度?
6月15日,记者随机采访了25名司机,其中22人表示,有3次以上为找车位花费半小时以上的经历。
据交警部门统计,2000年杭州城区拥有机动车9万辆左右,2003年猛增到19万辆,截至2007年年底,机动车饱和量达到40万辆,7年翻了四番。而在2003年,杭州城区拥有泊位11万个,截至2007年年底,泊位仅仅增加了两万个。
停车难的现象,牵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哪里能停,哪里不能停,由谁说了算。现实中,由于一直以来的“地盘”意识,很多公共泊位被视为相关或相邻单位私有。破这个难题,需要拿出“马路天使”的硬气——哪里可停车,得先征求老百姓的意见。4月底,杭州一场声势浩大的停车“新政”拉开序幕。
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秩序处处长阎浩介绍,经过调查,仅通过挖潜可以新增公共泊位2.5万个,加上小区泊位和社会投资的收费泊位,杭州主城区的泊位共有26万个。从科学配比上来看,目前可基本满足38万辆小型车的停车需要。
这些公共泊位全部上网或在现场进行公示,所有市民可以上网投票,并提出合理建议。阎浩告诉记者,交警部门4月下旬专门起草了一个操作办法,今后,原则上涉及市区道路、空地、公共场所停车泊位由交警支队初审、城管办复审,然后由交警支队、城管办、区政府三家联合公示,区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小区停车泊位由城管办初审、交警支队复审,然后由交警支队、城管办、区政府三家联合公示,区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公示过程将充分听取民意,并且一年公示一次。
停车“新政”提出各级政府不应以停车收费牟利,而是把停车位作为像道路、桥梁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对待的新理念,并初步拟定调低公益性停车场停车费。
光这一项改革,杭州市财政每年将减少2000多万元收入。同时,为解决收费停车的遗留问题和保证公共泊位的规范管理和使用,市政府还得投入1亿多元的资金。从表面上看,政府“吃了大亏”,但这却是一项得民心的民生工程。
(本报杭州6月15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