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继续解放思想,“解放”什么?
· 灾难见证青春壮美
· 构筑城乡统筹网 推进城乡一体化
· 也谈100%的满意度
· 哲理漫画
· 我国社会价值观念的
结构性变化
· 应急机制:抗震救灾的长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6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应急机制:抗震救灾的长城
丁元竹
  自从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立即果断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开展紧急救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召开专门会议,一道道目标明确、节奏快捷的命令迅速地发出,整个国家的应急措施迅速启动,以英勇的子弟兵为先锋,举国之力全都聚焦在四川汶川震区。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别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这种以人为本、坚强有力的快速反应,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健全现代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正在走向成熟。

  我国这种快速应急机制,也受到了世界舆论的高度评价,普遍认为,我国面对巨大灾情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有力有效的。

  一般说来,突发事件引发的风险规避理念具有三层意义:一是预防风险发生与减少风险损失;二是预防措施密切整合所有关键要素,以防止风险发生;三是有效地分配风险与减少风险。这次抗震救灾属于突发事件的事后管理,其根本要求是有效地分配风险与减少风险。这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这次地震发生后的快速反应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健全现代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开始走向成熟。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发布正面、准确、权威的信息,以信息传递的透明化与准确化,避免了在灾难面前不必要的恐慌,保持了社会稳定。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的消息,政府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地震发生不久,全国人民就从网络、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体和通讯工具中得知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同时也了解到党和政府已经在同步化地紧急部署抗震救灾: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迅速赶往灾区,在第一线指挥军民抗灾;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以最快速度投入救灾兵力;地震应急专业人员、医疗队、消防队等救援人员纷纷奔赴灾区等等。四川地震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既稳定了民心,保持了社会稳定,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实际的支持,同时也获得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同情,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水平。

  从国际经验看,信息透明化是制止谣言、稳定民心,预防突发事件转化为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具备完善的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政府,在自然灾害突发之初,就会利用各种媒体,建立与公众的沟通管道,定期发布各种公众希望了解的信息,从而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这也是在非常时期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和公信力,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

  第二,紧急关头,迅速调动兵力组成救援突击队。在天气恶劣、道路被堵、余震不断的困难情况下,不断改变挺进方式,确保以最快速度到达汶川。同时,配备专业化的地震救援团队、医疗卫生队伍、消防队伍,依次跟进,迅速形成有效救援的局面。再加上国家资源的有效调动,大规模展开各地区、各部门的组织协调,从整体上形成了坚强力量。所有这些快速反应措施,提升了抗震救灾的整体应急效能。

  面对四川汶川地震,政府紧急行动,迅速成立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表明政府的效能不仅表现在平时的办事效率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即表现在采取恰当、坚决、有效的措施,迅速摆脱危机,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成熟的突发事件管理的关键,是成立突发事件处理机构,以便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及时化解危机。有专业部门和人员的参与,可以很快确定突发事件的性质,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突发事件处理方案。我国已建立的一套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包括组织决策和指挥系统、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物资准备和调度系统、人员培训和技术储备系统等,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经受了考验。

  第三,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人民安危,在突发事件面前,意志坚定,措施有力。坚强的领导,不仅正在迅速有效地应对汶川地震带来的种种困难,而且激发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信心和决心。

  当一个民族面对重大灾害之际,维系整个民族的亲和力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保持民族的亲和力,才能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继胡锦涛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温家宝总理奔赴灾区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又连夜专门召开会议,对救灾做出重大部署,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信心和决心。这些重大的决策举动,无一不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更重要的是,给身处灾区的人们带来了信心,带来了力量。

  自然的力量固然是不可抗拒的,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可以改变山川、毁坏家园、吞噬生命,但是它绝不可能摧毁我们抗震救灾的意志,动摇不了我们重建家园的决心。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一定能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一定能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最后胜利!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应急机制:抗震救灾的长城 丁元竹 2008-6-16 浙江日报000112008-06-1600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