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6月12日讯 (记者 刘慧) 以生命的名义,我们心手相连。今天,在汶川大地震月祭纪念日之时,“大悲大志同心同歌——汶川震难祭艺术展”在吴山广场向人们敞开大爱的怀抱。
一大早,络绎不绝的人们就穿梭在用180多幅大型主题海报、12件大型雕塑作品组成的艺术长廊,感受着艺术带来的强烈震撼:散落着的块块水泥上,那深深的手印和脚印,表达了对逝去同胞的缅怀;广场上那长8米,宽3米的祝福墙上,贴满了人们对四川灾区的声声祝福……
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是放置在广场中央的雕塑《生死时速》。现场许多小朋友把这架“运输机”团团围住;而站立在后面的武警官兵们,则脱帽向军人致哀。作品表达了创作者对所有从世界各地飞往灾区运送物资、参与救援人员的崇高敬意。雕塑《瓦砾中的永生》再现了官兵、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从废墟中解救被困人员的场景。雕塑《爱的天空》,则用飘在空中的充气书包、奶瓶、糖果、水壶、枕头等儿童用品,寄托着对遇难儿童的哀思。
在广场最南端,作品黑榜《大悲》和红榜《大爱》在夏日阳光下特别刺眼,许多学生在作品前摄影留念。作者胡可坦言,在地震发生后他几乎都守在电视机前,每天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遇难者名单,就像刀子割心一样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随之而来的关爱如江河奔流。这形成鲜明对比的一黑一红,给了他创作灵感。
“不期而至的地震,可以摧毁房屋,可以震垮桥梁,甚至夺去数以万计同胞的生命,但它摧不毁我们战胜灾难的信心。”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王雪青说,5月30日下午,当他们收到“5·12”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指挥部”专门写给中国美院的抢险救灾纪念章设计方案的函时,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抗灾前线来的紧急任务,义不容辞。
学院立即组织了一支“紧急救援突击队”投入了战斗。突击队成员们日夜奋战,拿出了数十个设计方案,最后选了13个方案,于6月10日下午2时,按时发到了抗震救灾前线。设计艺术系的师生们告诉记者,“虽然创作时间很紧,尽管大家很辛苦,但是我们都感到这是为抗震救灾出力,理所应当。”
曾几何时,我们的艺术变得矫情,变得软绵绵,变得歌舞升平或是牢骚不尽。拿什么改变呢?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激动地说,大悲孕大志,压力和灾难能够催生伟大的品格,同样也能够催生伟大的作品。因为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在根本上就是反映伟大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