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架失事直升飞机,动用数万人搜救,这在共和国历史上该是第一次。
自然,这是一次特殊的搜救,一次与“5·12”地震灾难相关的非凡的搜救。当汶川成为亿万中国人血脉同搏、泪水涌动之所在时,这次搜救就不再是一次简单的行动了,它既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更折射了万众一心,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无论是这次搜救行动,抑或由这次搜救行动演绎出来的真谛,都是与一个叫“邱光华”的名字连在一起的。
当第一次从新闻媒体上读到“邱光华”的名字,尤其在了解了他的英雄事迹以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有些人看来,邱光华原本是可以不来参加这次救灾行动的。要知道,作为一个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副师职特级飞行员,近些年他多次执行军事演习、卫星回收等重大任务,总飞行时间5800多小时,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而且,他还是1974年周总理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
邱光华原本可以不来参加这次救灾行动的另一个凿凿理由,便是再过几个月,他就要退休了。只要他藉“把锻炼机会让给年轻人”的理由给推托一下,领导亦该是能够理解的,毕竟驾驶那么多年的飞机了,也该歇一歇了。
至少,邱光华原本是可以不承担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的。在救灾期间,他和其他年轻机长一样执行着高强度的任务,清晨6点就出发,有时工作到晚上8点。如果他向领导请假,领导能不准假吗?
至少,邱光华原本是可以不承担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的另一个凿凿理由,便是要求回家照顾年老的父母。可不是?地震的时候,他80多岁的老父亲和老母亲都被埋在废墟里,第二天才被救出来。他执行任务时,6次飞行到茂县,都没有回家去看看。为了尽孝,不飞那最后一趟,去探望一下两位老人总在情理之中吧?
对于邱光华,或许还可以有更多的理由不参加这次救灾,至少可以不飞这最后一趟。然而,在邱光华面前再多的理由都无法成立。
原来,资历、功劳在邱光华那里早已升华为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一种动力。他曾说:“作为一名军人,作为被周总理招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要对祖国做一点贡献。看到老百姓的房子倒得那么严重,多救些人对我们也是一点安慰。所以不考虑自己的事,有需要我们的时候就上!”这样的人,不要说不会摆功,即便面临退休,他也一定是会站好最后一班岗的。
大强度的投入,对于上了年纪的邱光华怎能不知辛苦?他每次执行完一趟任务回到机场,就赶紧到停机坪的大巴上休息,以便保持体力和精力。他说:“在这种大灾面前,我们老飞行员要是稳定不住军心,对年轻飞行员的影响肯定比较大。”邱光华知苦不叫苦,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从中可见一斑。
谁说邱光华心中对父母没有牵挂?没有孝心?5月14日,他奉命前往家乡茂汶侦查灾情。当他飞到茂汶上空,家乡已是满目疮痍。他想:完了,人肯定被埋在下面了。落地后,见到了带人前来向部队汇报灾情的弟弟,得悉家里房子垮了,好在父母都活着,他终于安心一点。他何尝不想回家去看看父母?“还有很多人等着我们呢,我知道父母家人都平安就行了。”邱光华的一番话,自是道出了他那颗博大爱心。
够了,对于邱光华,其言其行早已在我们面前筑起了一座精神高地。我们有理由相信,其英雄壮举是党和人民教育的必然结果,是部队这座大熔炉锻造的必然结果。
英雄是什么?英雄的底座应该是爱和精神。只有爱和精神的强大才能催生出英雄人物。邱光华无疑是一个充满了精神感的人,精神充满了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救灾期间,他与记者聊天时的一番实话,更让人敬佩其人格魅力!聊起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聊到之前东航返航事件,他就很纳闷:“我就搞不明白,这些飞行员是怎么想的,要是我在航空公司上班,有他们一半好的待遇我就很知足了。”记者就接了一句:“那你怎么不转业啊,随便找个航空公司,待遇都很好的。”他一听乐了:“你净说些胡话,部队培养了我,都30多年了,对我来说,这差不多都算是一辈子了,我哪能对不起培养我的部队?你不知道吧,我是少数民族的,还是深山里农民家庭出身,要不是党和部队培养了我,哪有我老邱的今天?我早就想好了,就打算在部队待一辈子。”
没有半点虚妄伪饰的成份,说得是那么的平实、那么本真!突然想到了当下一些人对于物质的过多强调,如职称、房子、车子、薪水,都要攀比。物质固然没有错,但过多地强调物质,有时会走失方向,丢失精神。伴随着救灾,伴随着一生的坚实足迹,邱光华告诉了我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和价值。细细想来,其实这不也是支撑邱光华追求事业的精神所在、力量所系吗?
邱光华其人其事已成为留在全国人民心灵上的丰碑,定格为不朽——其身上涌现的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这是任何人为的力量和时间所无法抹去的。大地震带来了大灾难,困难是阻挡弱者的高山,也是冶炼勇者的熔炉,更是砥砺强者的砺石。在这场“大考”面前,邱光华交上了一张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