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实在太短,短得我们还来不及擦干悲痛的泪水。
一个月,实在太长,渴望重建的中国从灾难中不屈奋起。
2008年5月12日,大地痉挛,山崩地裂,数万人顷刻殒命。山河齐哀,举国同泣。
2008年6月11日,悲切仍在心底,生命依然茁壮。烈日下的废墟,处处闪现重建家园的身影。
这是13亿人民必将共同铭记的一段岁月。30个日日夜夜,我们在相互守望中再一次感悟——
许多巨大的历史灾难,最后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则。
汶川,一个陌生的地名,进入亿万人的视野;地震,一场惨烈的灾难,把全国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
5月12日。星期一。下午。绵竹市汉旺镇那座标志性的钟楼上,时间被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
14时52分52秒,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出快讯:强烈地震发生在四川境内。
不到3分钟后的14时55分49秒,新华社再次发出消息——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
半个小时后,震级被修订为7.8级,5月18日又修订为8.0级。
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的能量,在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瞬间释放,波及甘肃、陕西、重庆等16个省区市。
地震!大地震!特大地震!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整个国家紧急运转——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16时40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飞机离开北京,赶赴四川指导抗震救灾。
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全面负责抗震救灾工作。
当晚,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四川灾区一线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汶川,一个并不熟悉的地名,进入亿万中国人的视野。
地震,一场空前惨烈的灾难,把全中国紧紧凝成一体。
人民军队紧急应变——
总参谋部启动应急预案!武警总部启动紧急预案!到12日24时,近两万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已到达灾区开展救援。24000名官兵紧急空运到重灾区,1万名官兵通过铁路向灾区进发。
“汶川!汶川!汶川!”——全中国都在心里呼喊,全世界的目光都向这里聚焦。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国家地震灾害现场工作队急赴灾区……
民政部紧急调拨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灾区……
公安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警动员……
中国红十字会迅速调拨价值78万余元的救灾物资……
卫生部紧急组织10多支卫生救援队赶赴灾区……
电信、电力、交通等部门也紧急启动应急预案……
在四川,大规模的抢险救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迅速展开。28支医疗队紧急赶往汶川、绵竹、德阳等地……
这是一个无眠无休之夜。雨水,和着人们的泪水和哀伤,无休止地洒向倒塌的房屋、滑坡的山体、悲痛的人群……
永远记住这些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吧——
她的双手支撑着身体,护卫着襁褓中的孩子。手机里,留着临终前写下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年轻的妈妈怀抱着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已经没有呼吸的她,临去的那一刻,把乳头塞进了孩子的嘴里。
已经遇难的母亲,用弓曲的脊背顶住压下的大梁。诀别之际,她割断自己的静脉,让血流的方向对准怀里孩子的小嘴……
5月12日,黑色的日子。这个日子的前一天,是我们的母亲节。
我们不会忘记那些逝去的生命,他们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些不屈的身影,他们的英勇感天动地
从地震当天到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召开3次会议。会议强调的是同一个主题: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一切努力施救。
“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5月16日至18日,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胡锦涛总书记深入北川、汶川等重灾县市,察看灾情,慰问群众,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5月31日至6月1日,胡锦涛又翻山越岭,赶赴陕西、甘肃的重灾县市考察。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中南海与灾区人民情相通、心相连。
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再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领导同志也纷纷来到救灾一线,对抗震救灾作出具体部署……
关爱生命、抢救生命、为了生命——抗震救灾中的一切工作都以生命为中心。
从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战士,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防疫队;从国内近400支专业救援队伍,到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270多名境外救援人员……汇集于生命集合号下的,是一支创造生命奇迹的“铁军”。
有爱,就有奇迹。119小时,150小时,172小时,216小时……一个个在废墟中坚守的生命,在救援人员绝不放弃的努力下成功获救。截至6月9日,仅四川灾区就有83988人被从废墟中救出。
应该铭记这些最可爱的人的飞姿:米-171直升机执行救援任务途中,坠毁在映秀镇西北的高山密林中。遇难者中有51岁的羌族飞行员,也有年仅23岁的二级士官……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第一天。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为在自然灾害中遇难的中国公民低垂。13亿人一同低首,为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
“汶川挺住!”“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14时31分,当3分钟的默哀结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群中,爆发出一声声呐喊。发自肺腑的呼喊,声震长空……
我的心连着你的心,生命的接力在延续;你的痛牵动我的痛,我们共同创造生命的奇迹
这是十万火急的生命大驰援——
震后不到5分钟,成都军区总医院就紧急部署,迅速设立4个露天临时救治点,震后7分钟就收治了首例伤员。
5月12日晚8时许,由武警总医院22名医护专家组成的救援医疗队,搭乘专机由北京飞赴灾区。与此同时,从成都到北京,从上海到广州,从哈尔滨到乌鲁木齐……一支支医疗队从全国各地紧急驰援灾区。到21日20时,医疗救治队伍已覆盖灾区每个受灾村庄。目前,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医务人员总数超过了14万人。到6月10日12时,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5252人,已出院76853人。
这是史无前例的伤员大转移——
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地医院伤员爆满、医疗资源紧缺、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统筹全国的医疗资源,适度分流、转运、收治受伤群众。到5月31日,四川地震灾区累计向全国20个省区市的340多家医院转送地震伤员10015人,为此出动了21次专列、99架包机以及万余次救护车和5000余名医务人员。这场全国范围的地震伤员大转运、大护送、大救治,同样成为抗震救灾中引人注目的一大壮举。
用真情搭起新的家,为受伤的心灵遮风蔽雨;用爱心撑起一片天,让温暖的阳光驱散阴霾
“要千方百计向灾区运送食品、饮用水、药品和帐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资,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震后第一时间,胡锦涛总书记就对受灾群众的安置提出明确要求。
急灾区群众之所急、办灾区群众之所需、解灾区群众之所难。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各部门、各地区紧急行动——
国务院决定在3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为地震造成的“孤儿、孤老、孤残”每人每月提供600元基本生活费。
3天后,民政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出台了具体的救助政策。
确保灾区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发展改革委出台具体措施。
及时将地方储备中成品粮油储备投放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国家粮食局向各地提出要求。
16.4万吨中央储备粮油紧急投放地震灾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立即部署。
筹集并发出粮油14200吨——四川省粮食部门想方设法、挖掘潜力……
6月5日,水利部宣布,在基本解决四川灾区570多万人的应急供水后,将争取实现为受灾群众人均日供水20升以上的目标。
这是一项万分紧迫的任务——
灾区急需救灾帐篷!
灾区急需过渡安置房!
党中央、国务院紧急部署,要求在一个月内向灾区提供90万顶帐篷,同时安排专项资金,为灾区首批建造100万套过渡安置房。
受灾群众住的问题,牵动着党和国家的最高层。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前往浙江湖州的帐篷生产企业,实地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3天后,总书记又前往河北省廊坊市,考察过渡安置房生产情况。
这是一组让人宽慰的数字:截至6月10日12时,全国已向灾区调运救灾帐篷100多万顶、被子470多万床、衣物近1400万件。在四川灾区,68100套过渡安置房已经安装。来自各地的大批过渡安置房正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
伤痕累累的大地上,又见袅袅炊烟;集中安置点附近,商铺重新开张;帐篷学校前,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古老的中国,经受无数历史沧桑,屹立不倒;灾区的人民,从地震废墟中站起,更加坚强。
悬湖、余震、疫情……一个又一个艰险,摆在我们面前;坚守、突进、奋战……一次又一次拼搏,灾区群众转危为安
危险,并没有随大地的暂时平静而远离。
大自然显示出它可怕的力量!海拔2000多米的唐家山在地震中被削去一半,形成了一道长803米、宽611米、高82.65米至124.4米的巨大堰塞体。奔腾不息的湔河在这里被死死围住,形成了一个最大可蓄水近3亿立方米的“天然悬湖”!
余震一次次出现,雨在一天天下,唐家山堰塞湖的堰前水位也在一天天地往上涨,蓄水量很快从3000万立方米攀升到了2亿多立方米!
北川告急!绵阳告急!!四川告急!!!全中国的心,都随着不断上涨的水位,一同悬了起来——“悬湖”一旦溃决,成都平原将不堪设想。历史上,曾有数万生命倾灭于震后堰塞湖的溃决,损失远大于地震本身……
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始终密切关注着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的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加强巡视,做好应急预案,确保紧急情况下不出大的问题。
“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温家宝总理也对唐家山堰塞湖排危抢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6月5日至6日,总理又亲赴唐家山,实地指导抢险工作。
险情就是命令!唐家山堰塞湖现场,一场排危抢险的战斗正式打响——
临危受命,不惧生死。5月21日,20余名专家和武警水电部队官兵,从悬停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的直升机上冒险跳下。
由于天气原因,大型挖掘器械一度无法通过飞机投送。紧急关头,武警水电部队以及成都军区1800名官兵于5月25日组成突击队,每人携带10公斤炸药和锨镐,强行突进唐家山堰塞湖堰顶。
6月1日凌晨,排危抢险队伍终于在唐家山堰塞湖坝上抢挖了一条数百米长的泄流槽,比原计划的时间整整提前一半!
6月7日7时08分,泄流槽开始泄流。
6月10日9时,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下降到742.18米。
10日17时18分,被堰塞体阻隔了整整29天的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泻而下,顺利通过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决定性胜利!
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这是中国政府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防疫如同救灾,同样刻不容缓——
地震发生后,卫生部立即作出决定:医疗队中必须包括防疫人员,并调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卫生防疫队先期进入灾区指导卫生防疫工作;
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制订了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对遗体处理方式和卫生防疫等提出明确要求;
农业部全力防控灾区动物疫情,加紧组织调拨消毒药品、器械、疫苗等防疫物资,紧急编制《地震灾后动物疫病防控宣传挂图》等宣传资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派出工作组,实地协调四川救灾急需药品及医疗器械等问题……
“覆盖,覆盖,卫生防疫人员一定要覆盖全部乡村!”这是命令,更是奋战在灾区的16000多名卫生防疫人员的共同誓言。
历史,将忠实地记录:到5月27日,地震灾区所有的县、乡、村和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都已实现医疗救治、防疫监督、疫情监测和医疗卫生物资的全面覆盖。目前,灾区的疫情没有超过常年疾病的分布情况,没有发生重大传染病突发事件……
灾难,让人奋起,我们坚强面对明天;困境,孕育希望,我们用信念开创未来
那一刻,让人不堪回首——
大地摇动的一瞬,数万人失去生命,无数人痛失家园,
2万多家工业企业受灾,5000多个规模以上企业停产……
擦干眼泪,继续前行。这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写照。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是在废墟上不断响起的生命壮歌。
“抓紧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出部署。
迅即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举全国之力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
第二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支持国务院集中财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安排,对今年预算支出结构作出相应调整。
灾后重建,规划要先行——
汶川、北川、青川;城镇、乡村、山谷……来自地震、土木、水电、环境、气候等22个专业学科的专家队伍,顶风冒雨进行现场调研,评估灾区地质地理条件,对重建项目进行科学选址。
再建家园,法制是保障——
6月9日,国务院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为灾后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恢复重建等不同阶段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法律依据。
举全国之力,支援灾区重建。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在灾后重建中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山东,北川;广东,汶川;江苏,绵竹;浙江,青川……
它们,过去相隔遥远;它们,今天密不可分。
5月26日,党中央作出了“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的决定。
5月27日,国务院明确提出:“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州),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
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专门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
灾难,让人奋起;困境,孕育希望——
特大地震发生5小时后,四川郫县红光镇的朱玉兰,在成都四川省人民医院顺利生下一名男婴。
同一天,在彭州、绵阳、德阳等地的救灾帐篷里,一个个新生命诞生了。这个特殊时刻诞生的孩子们,许多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震生。
一个月过去了。朱玉兰的儿子徐震生已经会笑,在妈妈的怀抱里,在亲人慈爱的目光里……
这是一个稚嫩生命迎接世界的方式。它似乎在告诉人们:灾难,毁不掉中国人的信念;明天,将由我们用双手去开创!
(据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