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世界遗产保护杭州论坛开幕
· “爱心课堂”传递温暖
· 浙江边防驶入信息化“快车道”
· 我省明起再遇强降水
· 我省加大对含兴奋剂
产品的专项治理
· 江山远教网成百姓生活助手
· 吹响爱的“集结号”
· 搭建保险资金与项目对接平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吹响爱的“集结号”
——浙江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综述之三
本报记者 袁 艳
  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震垮了四川同胞的家园,牵动着浙江人民的心,引发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浙江人民的心与灾区同胞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浙江人民的手与灾区同胞的手紧紧牵在了一起。

  灾难面前,我们看到大爱无垠的真实写照

  当灾难来临时,爱是无声的指令;

  当灾难来临时,爱是力量的源泉。

  7.5亿元、10亿元、15亿元、25亿元、28亿元、30亿元、35亿元……这一组直线上升的捐赠款物数据,是一曲浙江人谱写的爱之旋律。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后的3个小时里,我省的爱心人士就积极行动起来,自发地为灾区捐款捐物。

  杭州城东旧货交易市场女摊主毛小玉常常为了几角钱和顾客掰着手指头算来算去,但在为灾区捐款时,一下子捐了5500元。

  “作为中国的热血男儿,多么希望可以加入到救援的队伍中,去解救那些灾难中的同胞……”平时靠打工积攒生活费的留学生孙嵘斌,从澳大利亚发来快件,请慈溪老家的父亲将他打工所得的9999元人民币捐给灾区同胞。

  杭州一对新人临时改变婚礼安排,穿着婚纱、礼服,带着募捐箱骑车巡游西湖边,沿途向市民游客募集抗震救灾捐款,连同办婚礼收到的部分礼金支援灾区。

  在镇海,99岁的林阿菊将儿孙为她庆祝百岁大寿的1万元捐给了灾区。老人说:“我这把年纪了,过不过生日没多大意义,灾区的娃儿太可怜,他们更需要这笔钱。”

  在长兴,一位不肯透露名字的群众为灾区人民捐赠100条被褥。他说:“希望为受灾的同胞送去温暖。”

  在余姚,穴湖村村民李艳一天一夜赶制80条裤子,请民政部门送到灾区群众手中。

  在温州,3000多笔善款的捐款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匿名。“温暖”、“爱心”、“永乐泰平”……这些五花八门的落款,寄托着浙江人民对灾区同胞的祝福。

  ……

  从社区到山村,从西子湖畔到偏远海岛,一场场为地震灾区同胞募捐的“爱心活动”在全省各地广泛开展,一次次捐款倡议在全省各地的网络论坛上发布,一双双温暖的援助之手向同一方向伸出。

  “地震灾区很多人受伤,灾区缺血浆,我们想为地震灾区的同胞献血。”“请问到哪里可以为灾区同胞献血?”……5月13日一早,省血液中心的献血咨询热线响个不停,大家表达着同一个想法——为灾区献血。

  血浓于水。在全省各地的献血点,几乎出现了同样的场景:富有爱心的群众涌向献血车,献血者排起了长队。因为献血的爱心人士实在太多,有人毫无怨言排队等候整整6个小时,有人一天跑遍了杭州所有的献血点。在杭州,5天里报名预约献血的就有近两万人。

  患难见真情。天灾的残酷,激发出了无数浙江人的慈善心怀,这一分分爱化为无垠的人间大爱。

  灾难面前,我们感到肩头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我们来了!”

  医护人员、地震专家、架桥工人……就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起,一支支救援队从浙江出发,热心肠的浙江人竞相支援灾区同胞。

  邹卫海,55岁的架桥技术能手。他虽然身患高血压、心脏病、高血糖等病,但得知我省要组建一支架桥突击队到四川架通救灾生命线后,主动请缨:“我有经验,让我去为灾区出点力吧,不然我会后悔一辈子。”

  章健民,省立同德医院心理医生。刚从英国伦敦读博士回家没几天,就整装奔赴灾区。他深入南坝重灾区,在废墟上为灾民疗心伤,为孩子搭起临时帐篷上课。因为连日在烈日下曝晒,他的双臂发起了密密麻麻的红疙瘩,头顶也脱了层皮。他说:“比起灾区同胞的痛,这不算什么。”

  孙海青,省地震局援助队队员。5月13日,原本是他和未婚妻相约登记的日子,但为了支援灾区,小伙子没来得及领结婚证,就背起行囊登上飞往四川地震灾区的飞机。

  同胞在受难,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越来越多的浙江人义无返顾地踏入余震不断的地震灾区,每一位浙江人表现出来的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民族精神是如此弥足珍贵。

  搬运物资、搭建帐篷、陪护病人……就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天里,我省广大群众自发吹响了志愿者救援行动的“集结号”。

  听说灾区急需挖土机司机,常山天马镇新联村的祝建成请假去四川支援驾驶挖土机,而且还约上了来自浙江各地的7位挖土机司机前往灾区。小伙子说:“灾区架桥造路需要我们,我们义不容辞。”

  听说灾区缺食品和药品,缙云志愿者林绿高驾驶着满载医疗设备、药品、食品的吉普车,赶赴灾区,一趟趟地奔忙在回环盘绕的公路上,为灾民运送物资。

  听说灾区不少孩子失去了父母,志愿者张丽虹组建的“妈妈陪护队”,连夜坐飞机赶往孤儿的身边,用母爱抚慰一个个孩子受伤的心灵。

  ……

  在余震不断的灾区一线,在灾民身边,亲切的“浙江身影”带去希望,带去力量,更传递着浙江人朴实的爱,温暖着灾区千千万万颗因地震而颤动流泪的心。    

  灾难面前,我们懂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省份,工作在不同城市,但灾难袭来时,我们更加团结,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一家人。

  “到家了,到家了。”5月26日,四川地震灾区的首批281名伤员乘坐专列来杭州治疗。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所以许多不能亲赴灾区一线的浙江人,纷纷以不同方式竭尽所能援助灾区,关爱同胞。

  在收治灾区伤员的医院里,护士们连夜折起一串串寓意平安的千纸鹤,为伤员布置一个温馨的病房。

  在手术室里,医术精湛的浙江医生连续数小时实施手术,为伤员减轻伤痛。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灾区伤员来了,我们要做点什么。

  当招募四川来浙治疗伤员陪护志愿者的消息向社会公布后,报名电话立即成为热线。报名首日,就有700多名热心市民登记。

  51岁的杭州市民宓素娟每天一早就来到病房,陪伤员聊天谈心,为伤员喂饭、擦身,把伤员们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

  26岁的王章铭每天早上6点不到就赶到医院,一直忙到晚上8点才回家。谁能想到这位为灾区伤员带去欢笑的年轻人,却是一位正处于康复期的癌症病人。王章铭说:“因身体原因,我不能到灾区一线去,但我希望尽自己一分力帮助灾区的伤员。”

  在嘉兴平湖工作的张丽君,得知四川伤员要到杭州治疗,整理了几件衣服,向单位请了一星期假就往杭州赶来。赶到陪护志愿者报名点时,已是傍晚5点多,她如愿以偿地报上了名,还留在医院陪护首批伤员。整整一星期里,她没有离开医院半步。

  从年过花甲的老者,到朝气蓬勃的学生;从下岗的工人,到经营生意的商人……在我省各家医院的“爱心病房”里,处处可见这些普通而令人感动的浙江人。

  伤员生日,“爱心病房”里响起生日快乐歌。

  “六一”儿童节,浙江人民带着礼物和问候向灾区的小伤员送去节日的慰问。

  端午节,浙江人民不约而同地将亲手包的粽子送到病房,与四川同胞分享。

  浙江人用无微不至的关爱,让远道而来的1000多名灾区伤员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中华民族有大爱,浙江人民有大爱。灾难面前,我们的爱喷涌而出;灾难面前,我们紧紧相拥;灾难面前,我们敞开宽广的胸怀,用爱点燃希望。

  (本报杭州6月11日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吹响爱的“集结号” 本报记者 袁 艳 2008-6-12 48256F32002924A648257465002D0856[A1-袁艳≈B1-王国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