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横穿欧亚大陆,只身来到中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一本《马可波罗游记》颠覆了当时西方人头脑里的中国。
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借助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实现了早发夕至,实现了即时连接,但是,有时东西方人们之间的认识,还是存在着隔阂,偏见还在,懵懂无知还有,有时其荒谬之处,也不让700年前。
要承认,有些偏见背后有未名的暗流涌动,也有许多谬误,出于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错位。而这时,就是要有个“马可波罗”出来向他的同胞们介绍“他经历的中国”的时候了。
帕多莱基亚说他是最后一代“马可波罗”的子孙。真是这样,令人惋惜。可是,我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来往于欧洲与中国之间,从事民间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当代马可波罗”,绝对不只马可波罗的第34世孙帕多莱基亚一个人,在我们身边,“当代马可波罗”越来越多。
这些生活在中国的“当代马可波罗”们,一边亲身体会了现代中国安宁富足的生活环境,一边快乐分享了中国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成果,他们在与自己同胞的往来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使者,将自己的中国印象告诉世界。这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流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
因为有一样的文化背景、一样的语言文字、一样的思维方式,因此他们讲述的中国,对他的西方同胞来讲,更能理解,更有说服力和亲近感。让老外告诉老外,中国有多好。
当然,要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成为“当代马可波罗”,我们还要自问能不能面对在中国的外国公众时,把我们文化的先进性、我们优异的一面表现给他们?
北京奥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人人都会遇到越来越多的老外。我们怎样用自己的努力,培养出一个个“当代马可波罗”?这也是我在采访帕多莱基亚的过程中不断询问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