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资讯
3  4  
PDF 版
· “向东”再造一个海上温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6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向东”再造一个海上温岭
  1993年2月,一群满怀希望、充满激情的创业者,在温岭市区北部的一片荒地上,铲起了温岭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第一锹土,拉开了开发区蓬勃发展的序幕。

  15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辛勤耕耘,使这片热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高楼林立,厂房连片,绿荫如带,道路纵横交错,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城市新区呈现在世人面前。

  随着温岭从“内陆时代”迈向“陆海联动时代”,温岭的东部被列入浙江省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进”战略为温岭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了亘古未有的机遇,建设一个适宜创业和居住的温岭东部绿色生态型新城区的新梦想,正在开发区人的心中萌动、开花……

  风华正茂的温岭经济开发区,现在已成为推进温岭东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主要力量,成为温岭市乃至台州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向东”再造一个海上温岭

  ——写在温岭经济开发区二次腾飞之际

  解读东部产业集聚区目标展望

  定位:

  着力打造特色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特色休闲旅游基地、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基地这四大基地,将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温台沿海产业带最具发展活力的重要区块和台州沿海产业带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区块。

  目标:

  到2015年,工业产值产出密度达到25亿元/平方公里以上,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630亿元。

  到2015年,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龙头企业;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到2015年,重要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大港港区建设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

  到2015年,“一群、一心、六片”的产业布局框架初步构建,工业用地开发面积达25.17平方公里,临港型产业竞争优势初步显现。

  激情引领 温岭西部发展

  在浙江省的版图上,温岭经济开发区就像一颗小小的珍珠,镶嵌在浙江东部沿海的腹地,它是连接温台地区的重要节点。

  1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浙江的地方经济开始腾飞的时候,这颗小小的珍珠开始闪烁出璀璨的光芒。

  从创办初期到2005年,是温岭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起步成熟阶段,也是积累资本和经验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零开始的时期:从启动区块1平方公里开始起步到现在的6.39平方公里;从建区初期的零星工厂到现在的7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5000万元的开发资金到现在的15亿元的财政支配性收入。

  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开发区开发建设以来的变化,一点也不夸张。

  从2003年至今共引进企业52家,总投资17亿元,新建厂房面积70万平方米,形成了摩托车及配件、家用炊具、机械电机、建材轻工等四大支柱行业。工业总产值达304.28亿元,出口交货额达9.96亿美元,财政税收达18.57亿元,分别是2003年以前十年所创造总和的2.7倍、6.2倍、3倍。

  如今这片曾经贫瘠的荒地上,建成区面积已达5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拥有15.5公里、面积58万平方公里的道路,46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管委会仅用于城市配套基础建设的资金就达7个多亿。

  

  向东跃进 托举海上新城

  东部动起来了!东海塘、上马、松门东南,一个个区快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片片新的城区,构筑了极具竞争力的东部产业集聚区。而将这些园区与园区之间、园区与市区之间联通起来的一条条交通道路所形成的网络,为人们勾勒出了温岭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基本骨架。一座温岭新城的轮廓已依稀可见。

  “全力推进东部产业集聚区建设”。温岭市十一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上作出的这一决策,让温岭东部风生水起。

  站在东海塘南片区块的施工现场,举目四望这片昔日荒芜人烟的围海滩涂,施工的大型卡车正卷起阵阵尘土,与施工人员忙碌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派沸腾繁忙的景象。

  东海塘围区位于温岭市东部沿海大港湾内,是浙江省三大围涂工程之一,分南北两片,总围垦面积达36.4平方公里。去年,温岭市与世界500强企业泰国正大集团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规划面积17.9平方公里,分为工业、旅游、商住、水产养殖、仓储物流五大区块。2007年10月29日,东海塘的正式开工,标志着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的全面开发进入了五年出成效的攻坚阶段。

  按照规划,东部产业集聚区北起滨海,南至石塘,涉及五镇一区311平方公里,重点建设面积达152平方公里。通过若干年的开发建设,东部产业集聚区将成为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东部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现代农业基地、滨海特色旅游基地和先进临港型工业基地。这岂止是在建设152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和滨海新区,这分明是再造一个“海上温岭”。

  在短短的时间里,这块孕育着温岭未来希望的热土发生了如何的变化呢?

  上马工业区块作为东部产业集聚区的启动区块和示范区,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建设,用当地老百姓的话就是:这里每天都有新变化。

  2005年下半年,上马工业区块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10月底组织精兵强将进驻到上马工业区块。全体工作人员凭着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发扬艰苦奋斗、负重拼搏的上马精神,走村访户摸情况、日夜座谈听意见、按照程序办审批、提前一年付清费(全面付清了2亿元的土地补偿费)。在区内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开发建设高潮,创造了全市瞩目的“上马速度”,使原来的废弃盐场变成了如今的工业新区。

  目前,上马区块已投入5亿元资金,通过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截至2007年底,已完成15公里长的“五纵三横”主干道路网和3.3公里“一纵两横”河道框架网,新增绿化面积30000平方米,供水2000吨的生活用水给水工程也已完工,基本完成“六通一平”。日处理1.9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长潭引水给水工程也先后按照要求列出了时间表。

  提高企业用地门槛,经考察筛选批准入区工业性项目64家,用地2834亩,总投资38亿元。重点骨干企业浙江中马集团、市重中之重工业企业浙江新界泵业有限公司、省高新技术企业浙江鱼童发达造漆有限公司、浙江博星化工涂料有限公司、台钻行业龙头浙江西菱台钻制造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市内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区块。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2家,亿元以上的项目4个,产业以船舶配套、汽配部件、水产食品三大产业为主。

  “全力推进东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热潮同样也在紧邻上马的东南工业区块再现,规划总面积4100亩的东南区块目前已引进企业42家,投产21家,2007年1~9月实现工业产值6.6亿元、销售收入5.8亿元。

  随着东部产业集聚区的快速推进,相信若干年后,开发区人凭着“上马精神”和“上马速度”,这里一定会实现几代人的光荣和梦想。

  

  产业新城 渐行渐近

  长期以来,温岭经济开发区一直处于传统制造业时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牢牢占据“统治地位”。“有岭无峰”一度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致命伤”。于是,温岭经济开发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形势: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开发区如何完成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华丽转身,从而提升竞争力。

  台州是商务部确定的我国汽摩配行业的主要出口基地之一,而温岭生产的变速箱、车架,在温台产业带有着绝对的竞争优势。为此,开发区依托现有汽摩配件、机械制造业和船舶工业,确立了打造国内重要汽摩配生产基地和中小型船舶基地,这是确立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后的第一个杰作。

  初战告捷,决策者又将目光锁定到科技创新,挥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锤”,引进了香港天宏国际投资集团公司的高科技数码电子产品。专门成立浙江晶视宝科技有限公司,在开发区建立生产基地,结束了温岭没有高科技数码电子产品的历史。目前公司已成功研发出了全球第一款超薄型便携式液晶DVD,涉及生产大尺寸液晶电视、数字移动电视、卫星导航技术等IT产业的多个高科技领域,并将用一到二年的时间在开发区快速建成数码电子及配套生产基地。

  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万全信号、现代晶体、福立仪器、博星涂料等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

  温岭开发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对接周边区域,主动融入温台沿海产业带的整体链中,形成了吸引资本的“强磁场”,使招商引资驶入“快车道”:石松一级公路贯通,使东部与西部连成一体,并实现了东部与甬温台高速的连接;依托港口建设条件,开发港口,打通海上通道;主动吸引发达地区的主要产业向温岭转移,从而提升了开发区的传统产业。

  这些举措使区内的主导产业链不断延伸,也培育壮大了众多的品牌企业。至今,开发区已有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139家,超亿元企业11家,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8个,省级以上知名品牌16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各2个。

  随着东海塘建设的号角吹响,一个“层峦叠嶂”的经济隆起带已经改变了东部产业集聚区的版图。预计到2008年,“一年打基础,二年掀高潮,三年出成果”的上马工业区块,总投资65亿元,入园企业100家,引进项目100个,年创产值100亿元。再加上2010年东海塘吸引世界500强入住和5万吨级的深水港的建设,这些都将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进而托举温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温岭市委、市政府的 “海上温岭”战略目标。

  

  “感动”服务 引资百亿

  截至2007年底,上马工业区块启动以来,要求入区的投资项目达250家,用地达9300亩。经过层层筛选,达到入区要求的企业已有64家入园,已开工建设企业39家,其中10家已完工,6家企业已投产。短短的一年时间,究竟是什么让开发区得到如此“宠爱”?

  “是企业对开发区真诚服务的信任和认可”,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上马区块启动时,只有市政府的5000万元借款和开发区历年来的积余,离启动资金还有很大的缺口。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是区内10家规模企业向银行担保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上马工业区块作为东部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可以改革的审批制度在这里都得到了率先实施。对于入园企业的项目报批,都会提供专人受理、专人送件、专人联系、限定报批时间的服务,并落实报批责任制,真正做到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比如企业的报批工作,原来要拖上一年多时间,如今在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一般半年时间就可办结。浙江海翔船用机械设备有限公司,2006年9月入园,不到一年时间就已建成投产。在解决企业在开工投产时出现的塘碴资源不足的问题时,上马工业区块积极应对,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协调下,采取了多渠道供应方式,及时缓解了入区企业的填土急需。

  在企业入区后开工难问题上,上马工业区块通过召开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座谈会,邀请建工、质监、设计院的专家,专门就企业在开工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现场答疑,使得区内企业真正做到规范建设、安全生产。

  为加快项目的开工,上马工业区块专门对企业的临时施工围墙进行了研究,对整个区块的临时施工围墙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共新建围墙18公里长,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针对单个项目在开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上马工业区块及时帮助企业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和沟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快出台解决方案,为项目的顺利开工保驾护航。

  真诚服务,高效管理已成为温岭经济开发区人的不懈追求,正是这高效、优质的服务,使得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成为如今的“资金洼地”!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资讯 00016 “向东”再造一个海上温岭 2008-6-11 浙江日报000162008-06-1100017;浙江日报000162008-06-1100014;浙江日报000162008-06-1100008;浙江日报000162008-06-1100006;浙江日报000162008-06-11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