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置中国大悲痛、大震撼之中。与地震同样令人震撼的,还有人们面对灾难时的反应。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在抗震救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和体现。
此次抗震救灾,始终在两条不同的“战线”展开,一是由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指挥,以军队和各级政府为主体的政府序列;其二则是民间自发投入,以普通民众、志愿者、各种民间组织为主体的民间序列。
政府序列前所未有的快速反应和惊人的整合、动员能力,让人再次认识了它的巨大潜力和活力。民间序列呈现出的同样快速反应动员能力,则提醒中国和世界,经过30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民间社会的深层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支持这一变化的最基本要素,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
地震伊始,民间的募捐、献血和志愿者行动迅即启动。一天之内,一些地方血库 “爆满”,献血车前依然排着长队;演艺界于地震次日发起募捐义演倡议;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准民间社团之外,各种名目、不同规模的民间团体迅速转换为志愿者组织,投入到救灾行动中。
公民意识的一大核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意识,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承担和公民义务。此次民间救灾行动的自发、自觉,和与政府统一部署之间的有效互动,都有力地证明,这样的责任意识已成为中国公众普遍的自觉,中国公众的公民意识正在觉醒。
尤其值得关注和欣慰的是,曾被视为缺乏责任感和承担意识的“80后”、“90后”,成为志愿者队伍中活跃的生力军;曾经被视为患有“道德恐惧症”和“价值虚无症”的白领青年,也似乎在一震之下于瞬间完成了 “价值重组”。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尽到了应尽的公民义务;在生命价值的呼唤之下,他们向遭遇灾难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抗震救灾中,他们以优异的表现,宣布新一代中国公民的成熟。
积极行使公民权利,也是此次抗震救灾的重要特征之一。伴随数以百亿计的社会捐款,民间对善款发放、使用过程的监督亦随即展开。对慈善款物走向关心最切、监督最严的,恰恰也是热情最高、投入最深的同一批年轻的公民。责任意识与权利意识在他们身上同步觉醒,意味着在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他们将扮演重要而关键的角色。
对于“震出一个新中国”的判断,可以有无数角度的阐述。其中一个可能的角度是,中国在此次抗震救灾中的惊人表现,一方面再次展示出在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传统动员体系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则是新一代公民在社会舞台的中心,展示出他们的形象和力量。中国社会在这两者合力作用下的未来前景,令人充满期待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