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资讯
3  
PDF 版
· 守望生命线
· 点击 》》》》
· 我省农业节能减排目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守望生命线
——浙江农业节能减排进行时
  守望生命线

  

  ——浙江农业节能减排进行时

  农业是我国13亿人生存的保障,是发展的基础,然而近年来,我们所仰赖的生命线正日益受到威胁:资源消耗增长迅速,而同时浪费和污染惊人,生态破坏和退化已影响到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稳定。节能减排,捍卫人类的生命线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如何寻求农业增产增效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务实的浙江开始了执着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

  □ 吴妙丽 应远闻

  引子

  一个养殖场的节能减排“实验”

  猪粪、猪尿堆积横流,蚊蝇肆虐,空气中弥漫着臭气……养猪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似乎天生就是一对矛盾。

  但是,在宁海海联公司养殖场,这对矛盾却能够“相安无事”:他们将粪便加工后出售给复混肥加工厂,生产出不同作物需要的精品肥;尿液经沼气池处理后产生的沼气用于生产、生活;每天16吨沼液的三分之一被排放到80亩鱼塘,进行立体养殖,三分之一通过管道输送到金龙浦农业合作社基地,用精滴灌技术进行灌溉,由此种出来的冰淇淋西瓜每只能卖100元,还有三分之一通过沼液车运送到附近的蔬菜基地,实施肥水灌溉;剩余的沼渣本身就是绝佳的有机肥……

  沼气池不仅发酵产生沼气,也成了农民发展新思路的“酵母”。目前,宁海县已经建成沼气池218座,不仅形成了自身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浙江现代农业节能减排的“缩略图”。

  生命线受到污染的威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鸿翔,这位全国政协委员曾用一组数据说明农业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农业农村污染已经占到全国污染的1/3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均不足35%,比发达国家低近20个百分点,农村能源利用率仅为25%左右;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近百万吨,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人畜粪便未经处理自然发酵,产生的甲烷气体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是二氧化碳的21倍。 

  令人关注的是,如今的农业污染呈现出“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特征。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地表水污染、大气中的酸雨等,表面上看起来互不相干,事实上它们是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如土壤中过量施用氮肥,废氮会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挥发了,以二氧化氮气体形式释放到空气里,这些日益累积的污染对人类的健康拉响了警报。

  由于成功实施 “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我省畜禽业有了长足发展,千头集约化养殖场和生猪养殖小区成为主力军。但随之而来的畜禽粪便过度集中和冲洗水大量增加,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与此同时,种植业大量施用化肥,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用量大大超出国际上认可的水体免受污染化肥用量临界值。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稳定。修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省农业厅主要领导说。

  守望生命线,农业节能减排已刻不容缓!

  沼气池成了“聚宝盆”

  生态能源点亮农村

  兰溪市兰江街道应家村农妇郑淑花轻轻打开阀门,堂屋里的沼气灯就亮了起来。她说:“自从用上了沼气,家里开销就省了不少。村里修了沼气池,等于把臭水塘变成了聚宝盆!”

  在应家村,结合改厨、改厕、改圈,每两户农家就有一个污水收集池,猪舍污水和生活污水在这里进行厌氧发酵后作为农田肥料;沼液经管网收集后,集中净化排放,出水口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村民们纷纷称赞,再也看不到过去污水横流、粪草乱堆、臭气熏天的现象,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

  “农家建设沼气池,投资不大,换来的是干净的村落、免费的燃气和田地里的有机肥。”省农业厅农村能源首席专家黄武给笔者算了一笔细账:从节能效益上看,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能解决3至5口人的农户一年所用生活燃料,每年可节约薪柴1.5吨或节煤1吨,节电100千瓦时左右,节约燃料费300元左右。从减排效益上看,节约1.5吨薪柴相当于封育山林3.5亩,每年还能为20亩耕地提供肥料,每亩可节约农药、化肥支出100多元。

  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为农民提供了无污染、安全、优质的清洁能源,增加了农村能源的有效供给,同时也保护了山林植被和生态环境。据省农业厅统计,全省沼气年产量由2001年的2237万立方米发展到2007年的9861.36万立方米,相当于液化石油气320万瓶,年均增长率近25%。太阳能热水器推广面积由2001年的65.52万平方米发展到2007年的317万平方米,年均增长率近35%,节电近9.5亿千瓦时。全省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由42%递增到60%。

  生态能源,正在构筑农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平台。这背后,凝聚着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围绕着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部署,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为主线,有机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我省实施了“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沼气工程”、“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程”,成效喜人。

  变“三废”为“三料”

  循环农业治理污染

  秸秆、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变成有机肥、能源和水源。“三废”成“三料”,靠的是什么?循环农业!

  余姚农技部门利用棉花秆碎末制成培养基,免费提供给农户使用,大大减少了棉花秆的废弃和焚烧现象;养殖企业将菜叶、玉米秸秆、稻草、花生秆等收集起来,作为牧场的饲料;河姆渡镇农户过去每年要丢弃1500万公斤的茭白草,如今卖给兔子养殖户,茭农一年增收1000万元,而养殖户的每只兔子饲料成本可下降2元。一个个以废弃物转化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开始在各地兴起。

  变“三废”为“三料”,我省找准了生态养殖小区这个载体。

  2005年起,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纳入我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计划,农牧结合的生态型治理模式脱颖而出。

  首先进行区域优化布局,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发展区。禁养区是“关停转移”,限养区则“削减存栏数量”,发展区建起了各种“生态养殖小区”。目前,全省有88个县(市、区)划定了禁、限养区,禁养区内共关停转迁养殖户2927户,同时涌现畜牧生态养殖小区500余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尿综合利用率从2003年的73%提升到90%,养殖废水处理率也从2003年的56%提升到83%。

  有了集中就有了集聚效应。养殖—沼气—种植,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态农业格局,在集聚中得到推广。临安双干村将村中人畜混居的养殖畜禽迁移到距离村庄较远的山坳中,与周边林地配套发展,不仅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而且大大提升了养殖效益。桐庐通过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农庄,畜禽排泄物全部用于周边果园、茶园和菜地,不仅节约了化肥,而且实现了养殖污染的零排放。龙游、义乌通过发展农牧结合的农业生态园区,大大拓展了畜牧业发展空间,实现了畜牧业20%左右的快速增长。

  “园中有场、场在园中”、“畜禽上山、肥水养林”,畜禽养殖与废弃物综合利用互促互动,使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既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又开发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源,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的种粮大户王阿牛现在又多了一个身份——养鸭大户。“身兼两职”的他钱赚得比以前多了,干农活倒反而轻松了不少,“鸭子在田里吃掉杂草,又用粪便肥田,它们在帮我干农活哩”。

  王阿牛受益于我省目前推广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农作新技术——稻鸭共育技术。平均每亩水稻田养上10多只鸭子,就可多收250斤稻谷,还省下了除草、化肥和农药的费用,王阿牛去年200亩水稻和养鸭的净收入达14万元。

  农牧结合、生态养殖逐渐成为我省畜禽排泄物治理的主要途径。据统计,全省三年累计投入资金4.28亿元,1960家规模养殖场得到有效治理,其中采用农牧结合治理模式的1751家,占总数的89.3%。示范带动各地自行治理2285家,改善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从污染治理中走出的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路子,也得到了农业部的高度评价与肯定。

  刚刚好才是真的好

  测土施肥减排增效

  在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赵庄村种粮大户毛金岳眼里,500多亩粮田是“活”的,“土地就跟人一样,营养要均衡,缺啥补啥”。

  2005年以前,毛金岳施肥主要凭感觉,使用的高浓度复合肥,每亩成本要120元。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他知道了他的水稻因缺乏硅元素,要加施钙镁磷肥,不但施肥的成本降低了,而且种出来的成了“生态粮”。去年,毛金岳让370亩晚稻吃上“营养餐”后,每亩节本增效40元。

  测土施肥是治疗土地“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的最佳办法。三年来,全省各地分级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各级农技部门把不同类型田块的土壤养分状态告诉农民,并送上一张配方施肥建议卡,让农民对 “症”施肥,提高地力。

  2007年,省委、省政府将测土配方施肥纳入浙江生态省建设考核内容和省政府“811”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省农业厅连续三年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列为全省农业十件实事之一。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环节十一项工作,我省以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入手,精心组织,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促进了我省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发展。

  据省农业厅统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农田,亩均施肥较常规减少近3公斤,而每亩水稻增收22公斤,每亩蔬菜增收66公斤。三年来,全省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69.2万亩次,增加作物产量112.6万吨,农田减少化肥投入(折纯)16.23万吨,节约肥料成本3.56亿元,实现节本增收24.46亿元。

  如今,一项更为科学的“精准施药”试验在宁波市展开。农技人员介绍,目前,该市对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准确率超过90%,而且分类更为细致,这就为农户按作物需求灵活掌握施肥、打药时间和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宁波市已经建立了1万亩精准施药示范基地,配备了1000台新型植保机械,做到了 “以田为本”来用药。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农业生产中,水的作用远比化肥、农药重要。但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农田用水量已经远远超过作物的需要,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造成化肥、农药流失,产生新的污染。如今,在奉化滕头、鄞州湾底、慈溪掌起,大批的经济型喷滴灌设备每天都要给花卉苗木、蔬菜瓜果“打点滴”。经测算,跟过去的“漫灌”相比,不仅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大有提高,而且每亩节水量在100立方米以上。余姚市在水稻节水灌溉上走在了全国前列,从薄露灌溉到无水层灌溉,平均每亩用水量比未实施前减少了125立方米。他们的做法被推荐到国际节水灌溉会议上,并被中科院、国家发改委等单位的专家列为“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优秀案例之一。

  节约能源并不是无限的,关键在于科学使用能源,使之取得最佳的使用效果,产生最低的 “后遗症”,在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上建立新的平衡。“缺啥补啥”、 “精准施药”、 “刚刚好才是真的好”……这些最通俗的表述恰恰诠释了一种科学发展的理念。

  节能减排带来了农村新貌,然而,在农业增产增效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寻求和谐共赢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只有不断地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才会保持健康、永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资讯 00016 守望生命线 2008-6-5 浙江日报000162008-06-0500008;浙江日报000162008-06-0500009;浙江日报000162008-06-0500035;浙江日报000162008-06-0500012;浙江日报000162008-06-0500010;浙江日报000162008-06-0500013;浙江日报000162008-06-0500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