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抗震救灾特别报道·亲历
3  4  
PDF 版
· 孩子在,希望就在
· 孩子:快乐,有着大不同
· 走进“帐篷社区”
· 今夜,我找回了快乐
· 来自浙江的
六一节礼物
· “苹果女孩”们的明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孩子在,希望就在
——“六一”儿童节前探访青川“希望新村”

本报记者 王纲
  昨天中午在青川县关庄镇采访,妻子发来短信:“后天是六一,儿子的第二个儿童节。礼物我买,你注意安全!”经她一提醒,猛然想到关庄有一个由救援部队与志愿者共同建成的孤儿救助点。急急打探,终于在关庄镇外两里处的山坡上找到了。

  一块平整出来的山地上,简单的竹竿围成一个小院,入口处写着大大的4个字——“希望新村”。里面搭着3个帐篷,分别标着“活动室”、“男寝室”、“女寝室”。活动室就是教室,摆放了10多张小课桌,帐篷上挂着课程表,分别是美术、音乐、文化、心理辅导、手工等课程。还有作息时间表:早上6时起床,一天4节课,晚上9时30分就寝。

  地震中失去双亲的13个孩子,正在寝室午休。一眼望去,他们都没睡觉,在高低铺上坐着、躺着,有的看书,有的低声聊天。他们中,最大的16岁,最小的8岁。为了不打扰他们,我没有冒然闯入,在帐篷外与他们的“临时家长”们聊天。

  一位正在为孩子烧饭的战士介绍,“希望新村”是来参加青川救援的济南军区猛虎师某炮团创办的,现在刚好一周时间。刚来的那几天,这些孩子拒绝和任何人说话,同伴之间也没有交流。前些天,晚上遇到余震时,有女生惊叫,哭成了一片。在与官兵们、心理援助专家组成的志愿者团队生活了几天后,他们逐渐开始说话了,脸上也有了笑容。

  海外留学心理援助专家志愿团的王卫东博士对记者的到来有些警觉,看我并不进入,只是站在外头观察,他倒有些不好意思,主动走出来说:“谢谢!少打扰他们是我们该做的。”我向他请教儿童灾后的基本情绪反应。他说,失去父母后,孤儿情绪变化有个过程:震惊、麻木(怎么了?!)——否认事实存在(爸爸妈妈没有死,他们不会离开我的)——愤怒、自责(是我做错事了吗?)——接受现实、开始面对新的生活。他还告诉记者,这13个孩子的坚强程度超出他的想象,几天下来沟通没有太多障碍,相对充实的学习生活使他们的注意力得到了分散。写文章、做游戏等,也使原有情绪得到了有效的宣泄。

  记者这才意识到,这个用爱搭起来的“新家”,其教育水平是国际级的。除了王卫东博士外,还有来自中科院的资深专家,他们都是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派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军方救援行动结束后,会将“希望新村”移交给当地民政部门,通过认养的方式让这批孤儿开始新的生活。

  整个采访过程,记者小心翼翼,没有与任何一个孩子对话。

  在无人的教室里,记者看到了几篇孤儿的作文,用相机拍下两篇,赶紧结束了采访。离开后,打开相机读起来,她们稚嫩的文字让记者的眼睛湿润了一次又一次——

  何小丽,14岁,题为《曾经》:“曾经的事在脑海里重演,悲伤也因曾经的事一拥而出。曾经我身边有爸爸妈妈,我经常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我常常叫爸爸妈妈抱着我,不管爸爸妈妈多累都会抱我……我常常依在妈妈怀里听妈妈讲她小时候的事,每次我都听得很认真……”

  陈倩,13岁,无题,部分原文如下:“爸爸妈妈,您们想我了吗?我可是非常想你们,其实在我孤单的时候,在我伤心的时候,我真的需要您们倍(陪)伴我。……有许多解放军叔叔和志愿者叔叔阿姨哥哥姐姐都对我们非常好,希望您们能看见我的笑容,也请您们保佑和我一样的孩子,保佑帮助我们的人……我现在是这么多孤儿中最幸运的。”

  “孩子在,希望就在”这句话,记者忽然有了沉甸甸的理解。

  (本报青川5月31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抗震救灾特别报道·亲历 00006 孩子在,希望就在 本报记者 王纲 2008-6-1 48256F32002924A64825745A00473B4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