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浙江交通
3  4  
PDF 版
· 鏖战蜀道
· 感动的9天
· 在余震中鏖战
架起浙川同心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5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鏖战蜀道
  援川

  鏖战蜀道

  9天,只如白驹过隙。但对于浙江交通架桥突击队的勇士来说,却是生命中难忘的驻留。

  9天,他们辗转1000多公里,顶着不下20次余震,架起了3座战备钢桥;

  9天,他们风餐露宿,幕天席地,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战斗的激情;

  9天,他们不顾伤痛,勇往直前,把爱撒向四川,在灾区建起了浙川同心桥;

  9天,他们向上级部门和浙江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惊心动魄的观通桥战役

  生死一线5厘米

  浙江交通,真厉害

  “浙江交通,真厉害!”什邡红白镇境内的观通桥架通后,当重达20多吨的铲车稳稳驶过时,激动的铲车司机朝着满脸疲惫的突击队员们猛竖大拇指。仅仅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语,仅仅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手势,却让32位久经磨练的勇士们感动得有点想哭。5月22日14个小时的小心翼翼,14个小时的不间断工作,14个小时心情的跌宕起伏,终于换来了成功的赞语,队员们从没有像这一刻那么深刻地感觉到作为交通人的自豪。

  5月23日中午时分,观通桥的那头出现了几十个自发而来的红白镇伍桂坪村的百姓。这次大地震红白镇损失非常严重,可是面对我们的队员们,他们却带着亲人般的笑容,人群中怀抱着一箱牛奶的小男孩显得那么的可爱和质朴,非常引人注目。他们手举不知何处寻来的红布,上面写着“红白人民感谢浙江交通,你们辛苦。”歪歪扭扭的黑字,在队员们的眼里是那样的美,那样的生动。

  等待了四五天的重庆公路抢修突击队启程了。一辆辆大型道路抢通器械尾随而过,他们带着希望向前方奔去。装载着救灾物资的车辆出发了,所有的司机都朝浙江交通架桥突击队的队员们挥手致意。走了八天八夜才从大山深处走到红白镇的女孩哭了,她知道仍然在山里等待救援的亲友们有救了。

  架桥的“专业” 是团队配合

  看着这鼓舞人心的场面,突击队员郑有强回想架桥经过仍有些许后怕,他打心眼里感谢邹卫海、程临军、陈卫鑫这三个桥老大,突击队中的三架马车,如果不是他们的丰富经验,不是他们的小心谨慎,不是他们的指挥若定,兴许,观通桥的架通并不会那么的顺利。

  与青川的沙洲桥相比,观通桥的情况要复杂得多。39米的桥面几乎全部受损,根本不能承受大重量的物件。铺设的钢桥必须靠推土机推动,依托固定在桥面的两对滑轮来帮助支撑所有的重量,完成架设。不仅如此,为了能增加架设后桥梁的荷载量,钢桥必须安装加强层。

  程临军、邹卫海等人心里非常清楚,看似简单的动作,在无任何专业器械辅助的前提下难度瞬间增加了许多倍。滑轮和加强部分必须有一个挑剔的距离:远了,钢桥在千斤顶工作下往滑轮上送时,很容易将千斤顶拖翻,悬空的钢桥下落会将观通桥砸塌;近了,加强部分就会撞上滑轮,钢桥随着歪掉的滑轮失去重心,继而将桥面压断。如果凑巧滑轮歪了但重心未失,则必须将钢桥拖回重新推移,然而,拖回的风险要比推送高上几倍。

  这意味着,这次推送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需要细致细致再细致的操作,也需要整个团体的配合。突击队大队长侯利国在开工前做了充分的动员,并根据各自特长对每个人进行了分工,负责手势指挥的,观察偏离距离的,传递手势的等都各就各位,一场考验即将到来。

  生死悬于一线

  随着钢桥一厘米一厘米的推移,负责观察的郑有强眼睛眨也不眨地死死盯住前方,稍有偏差,立刻喊停。当加强部分靠近滑轮时,“停!”看准了位置,程临军给推土机司机一个手势,司机把推动钢桥的摇臂停了下来。正当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忽然传来“轰”的一声巨响。无论是站在桥上的队员还是立在桥边的队员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响吓了一大跳,很多人都以为是余震。然而只有站在对岸的程临军等人,在巨响的瞬间全身汗毛直立立地竖了起来。

  原来,推土机师傅虽然停止了摇臂,可车子的惯性却将钢桥又往前推动了一下,加强部分就这样撞在了滑轮上。两边桥端以及桥上作业队员们的生死就在一瞬间。可老天还是眷顾我们可爱的勇士们,虽然响声剧烈,但滑轮却奇迹般地只偏离了一点点。指挥员们不露声色继续沉着指挥,加强后的钢桥主体也顺利地架上了滑轮,39米、重达十几吨的钢桥在没有任何精密仪器,没有任何大型专业设备的前提下推送,仅仅偏离了5厘米。

  直到桥梁架设完毕,队员们才得知刚才发生的事情,不禁对那生死几秒唏嘘不已。

  5月19日14时28分

  沙洲桥上为遇难者而悲

  “时间快到了。”人群中有人高喊了一声,大家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边整队边收拾着衣服。四川昼夜温差近20度,晚上能起到些许防寒作用的迷彩服,此时却像一道密不通风的墙,阻隔着皮肤的呼吸。黄豆般的汗珠从发间顺着已经被太阳晒得发红的脸庞,隐没在绿色当中。

  5月18日是架桥队员们度过得最疲惫的一天。在广元营地搭完帐篷已经是凌晨三时左右。仅休息两个小时,他们便投入到沙洲桥架设任务中最耗费体力的一战,几十吨的钢材全靠人工搬运。不仅如此,为了节省空间,他们还必须再将已经搬上车的钢材层层叠加,进行二次搬运。为了节省时间,郑有强、黄联滨和王卫军干脆做起了“游击队”,从车下的送新钢材,到跳上车拖钢材进行二级搬运,反反复复,上上下下。到了下午2时多,终于将需要的钢材整理搬运完毕。此刻,跳下车的他们才感觉到自己的双腿不自觉地抖个不停,而郑有强的左臂关节甚至酸痛得无法伸直。

  指针终于滑向28分,大家脱帽肃立,现场仅有一辆路政车的鸣叫声为悲壮再添浓重一笔。然而,此刻又何须渲染,许多队友在事后感慨,他们的痛只有在亲临灾区现场后才能真正感受,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痛,一种感同身受的痛,一种源自人性最深刻的痛。这种痛减弱了他们默哀前成功架设沙洲桥上其中一座钢桥的兴奋,甚至驱赶了他们在默哀前经历的那次强烈余震、桥面摇晃的害怕。

  默哀后,仅仅一个小时零六分钟,突击队第二个受损桥孔的钢桥架设工作结束,完成了赴川后第一个使命——青川沙洲桥架设任务。大家的欢呼声在水天和山间久久回荡,而此刻,他们似乎忘记了从早上七时到现在,他们滴米未进,有限的矿泉水更无法充填高温高强度劳作后消耗的水分。在旁一直焦急等待沙洲桥架通那一刻的广元市委书记也禁不住赞叹。

  新架通的桥上立刻热闹了起来,一辆辆等待许久的运送物资的车辆络绎不绝驶上沙洲桥。忽然,一位子弟兵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瘦瘦小小的身材,不高的个子,年纪似乎很轻,却硬生生扛起了100多斤重的大米,穿行于桥上。也许是太疲惫了,也许是大米太重了,子弟兵的脚步显得非常蹒跚,走了没几步,他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离他近些的队员们冲上去,有的扶他,有的还想帮忙,可是小兵拒绝了,急匆匆地又往前方赶去。远送着小兵的背影,我们的队员们久久不愿收回目光。

  “我们应该可以想到这是一支由特殊材料组成的特殊队伍,才被派往青川和什邡这两个重灾区执行特殊的任务。32名突击队员中超过一半的队员来自机关、是党员,突击队进入四川灾区9天时间,前后经历的余震不下20次,能在水泥地上搭帐篷露营,能吃上热米饭都成了最幸福的事,9天时间里只在最后完成任务撤到后方才洗过一次澡,能够经受这些考验非常不容易。此次突击任务圆满完成,只是有四名队员受了轻伤,其余都平安返回,应该说是向上级部门和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省交通厅有关负责人说。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浙江交通 00016 鏖战蜀道 2008-5-30 浙江日报000162008-05-3000023;浙江日报000162008-05-3000017;浙江日报000162008-05-3000030;浙江日报000162008-05-3000018;浙江日报000162008-05-3000007;浙江日报000162008-05-3000009;浙江日报000162008-05-3000020;浙江日报000162008-05-3000019;浙江日报000162008-05-3000033 2